告别不当操纵 互联网算法推荐“戴紧箍”( 二 )


除了不经意间通过榜单等形式诱导思维、通过大数据“杀熟”影响行为 , 对于互联网弱势人群 , 诸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群体 , 算法的影响也更直接深入 , 比如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接连不断推送令人上瘾的视频 , 而不法分子则钻空子诱导老年人落入消费陷阱 。
对此 , 《规定》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 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
扩展到所有群体 , 《规定》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明确了相关要求 , 具体包括保障用户算法知情权及选择权 , 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 , 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
落地仍需多方发力
《规定》实施在即 , 但具体落地仍需要多方协同 , 让监管渗透全流程、更公正透明 。
王源对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算法推荐是一项新技术 , 针对这项技术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很严格 , 但目前苦于没有落地抓手 。就信息提供服务平台而言 , 如何分类、分级尚且缺乏标准指引” 。行业实践往往走在前头 , 相对而言 , 监管则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 但“野蛮生长”之后 , 算法推荐正在呼唤规制 。
根据《规定》 , 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算法推荐平台 , 应当依法取得服务许可 , 这或许为算法推荐规制提供了一剂解药 。
除此之外 , “备案手续”也成为一道有力枷锁 。《规定》明确 ,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 , 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履行备案手续 ,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同时 , 应当依法留存网络日志 , 配合网信部门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开展安全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 , 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等支持和协助 。
“算法推荐服务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 , 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 , 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向上向善 , 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 当前 , 国家和地方网信办正牵头统筹协调全国算法推荐服务治理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
国家法律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采访人员了解到 , 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对于公众所关注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等问题作出系统规制 。
“在行政监管之外 , 检察院及消协都可以代表个人向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总体来看 , 权力是越来越集中的 , 在国家网信办的统筹作用下 , 各行业各司其职 。”王源说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杨月涵 实习采访人员 韦璐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