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发出中红外高灵敏探测系统
本文转自:沈阳发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月25日 , 采访人员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 , 该所太赫兹团队在红外探测领域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 , 实现了基于硒镓钡晶体的3~8微米中红外高灵敏探测 , 对纳秒脉冲的探测灵敏度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且实现了系统的国产化 。该项技术将为我国在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探测工具 , 相关成果近日刊发于最新一期国际光学权威期刊《光学》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基于激光频率变换技术的中红外探测系统 。
据介绍 , 相对于传统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 中红外光与分子之间的共振现象可大幅度提高光谱测量的信噪比 , 进而实现对物质成分的有效识别 。中红外探测技术对于推动生命科学、物性分析等领域的科学探索 , 以及推动环保、化工行业、医学诊断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中红外探测主要采用热探测和光电探测两种直接探测手段 , 现有性能已难以满足科学家对微量物质的精准检测的需求 , 探测灵敏度已成为中红外系统研究的瓶颈问题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太赫兹团队负责人祁峰研究员说:“针对当前中红外探测的瓶颈问题 , 我们提出了基于激光频率变换技术的解决方案 , 设计并搭建了实验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将弱中红外信号高效率地转换为近红外信号 , 该近红外光携带了中红外光的信息且易于探测 , 通过这种间接探测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中红外信号的探测灵敏度 。”
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多种晶体的光学特性 , 科研团队将目标锁定在硒镓钡晶体 。“硒镓钡晶体通常是作为波源使用 , 我们大胆尝试 , 将它作为探测系统的一部分 , 在掌握其光学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性能光参量振荡器 , 优化了相位匹配条件 , 解决了弱信号环境下的强背景噪声抑制等问题 , 实现了收发一体的中红外系统 。”祁峰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硒镓钡晶体
通过对纳秒级脉冲的实验测试表明 , 该系统目前可达到的探测灵敏度优于碲镉汞探测器100倍 , 实现了飞焦级纳秒脉冲的有效探测;系统的动态范围超过110 分贝 , 在宽频范围内的均匀响应可达到1.4个倍频程 , 上述两指标均优于传统的直接探测系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测试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中科院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史泽林说:“实验室始终面向实际需求开展光电探测研究 。通过探测新机理、新方法 , 在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上实现突破 , 是我们科研人员的追求 。高灵敏度红外探测研究就十分典型 , 如果灵敏度取得数量级的提升 , 就会为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带来全新的科研方法 , 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发出中红外高灵敏探测系统】沈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岳雨
- 桁架机器人空中“奔走”,自动化生产线地面运行——探访轮胎“智”造工厂
- 东北唯一“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沈阳试运行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功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
- 知识工作者自动化:数智机器人最终会覆盖九成办公室工作?
- 华晨雷诺金杯重整申请获沈阳法院受理
- 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启动预制化模块吊装工程
- 安博会在粤举行 新技术让AI开发进入自动化时代
- 新突破!黑色无烟煤变身绿色高端炭材料,中科院煤化所七〇九课题组推出新成果!
- 宇宙是什么?怎样用二氧化碳制造淀粉?中科院打造“跨年科普盛宴”
- 中科院与青海省共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多个望远镜项目将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