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重要的锂矿企业:天齐锂业( 四 )


这笔融资将投入概算3.2亿澳元的锂精矿项目(二期) , 按约定建设资金由泰利森自筹 。截至2018年末 , 额度被使用了2.48亿美元 。
2019年Q3 , 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 锂精矿产能增至134万吨 。锂精矿项目(三期)则不太顺利 , 试运营计划被推迟到2025年 。
2019年 , 文菲尔德从汇丰银行获得7.7亿美元循环贷款 , 用于奎纳纳氢氧化锂项目 , 估计一期、二期都用到这笔“救命钱” 。
由于流动性紧张 , 操盘奎纳纳(一期)的项目公司TLK(天齐奎纳纳)陷入诉讼 , 一度进入所谓的“安全港”(使公司暂时免于清算) 。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 , TLEA引入澳大利亚投资人IGO , 通过增发融资14亿美元 , 其中12亿美元用于偿还并购SQM贷款(还完还剩下18亿美元) 。
2020年6月 , 天齐锂业向中信银行申请1亿美元增新授信 , 期限1年 , 用于结清泰利森锂精矿逾期货款 。区区1亿美元授信 , 中信要了“三重保险”——重庆天齐、射洪天齐以全部资产抵押提保;成都天齐、江苏天齐、重庆天齐等子公司连带责任担保;控股股东天齐集团及一致行动人以1亿股天齐锂业股票质押担保 。足见中信有多“提心吊胆” , 幸亏锂价高涨天齐已还清这笔贷款 。
IGO获得天齐澳洲能源(TLEA)49%股权 。天齐锂业持有澳西锂业资产(包括矿山及加工厂)被澳洲资本拿走一半后 , 剩下四分之一 。2021年7月完成交割 。根据会计规则 , TELA仍在天齐锂业全并报表范围之内 。
2021年8月 , 天齐、IGO分别向TLEA注入3000万美元、2882美元 , 股比不变 。该笔股权投资将用于推进奎纳纳项目(一期)的调试和运营 。
2021年9月末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从209.6亿降至13.6亿 , 但长期借款从43.9亿增至152亿 , 资金面依然偏紧 , 重启“二次上市”预计募集10亿至20亿美元 。
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将大幅增长 , 锂价高位运行已成定局 , 天齐锂业可以松一口气 , 但仅此而已 。
过渡的正确姿势
天齐锂业的困境值得警醒 , 应当从“锂资源安全”角度考虑问题 。欧盟、美国、日韩都死盯着西澳、南美的锂矿 , 天齐、赣锋稍有闪失 , 新能源车这条最火的这条赛道有可能“熄火” 。
不管锂资源够用20年还是30年 , 锂电池注定不是新能源车的最初解决方案 , 而只是氢能时代(亦或“XX时代”)到来之前的一个过渡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 销量达352.1万辆(上险量达291万辆) , 渗透率13.4% 。而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年涨幅亦达400% 。
预计2022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900万辆、500万辆 。即便全球锂矿努力扩产满足需求、平抑了价格 , 只不过让锂资源的耗尽早日到来 。
为了匹配日渐庞大的电动车保有量 , 充电桩的建设势必提速再提速 。
当锂矿、充电桩都不构成障碍 , 电动车销售将提高再提高 , 直到锂矿、充电桩成为瓶颈……几个周期折腾下来 , 锂资源也就见底儿了 , 氢燃料电池成为主流 , 那时数以亿计的锂电池要处理 , 过多的充电桩要拆除 。
从传经燃油车向氢能(或其它新能源)过渡的最佳模式是插电混动 , 理由如下:
第一 , 与纯电动车相比 , 插电混动车对锂资源的消耗大大放缓 。为追求长续航 , 纯电动车动辄配备容量80度、100度的锂电池 , 而插电混动车只需8度~10度 。一辆纯电动车所有的锂电池可装备8辆插电混动车;
第二 , 在过渡期推广插电混动车 , 减排效果更好 。假如上下班高峰驾车往返40公里 , 燃油成本在40元~50元 , 纯电动行驶成本4元~5元 , 不用宣传 , 老百姓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日常用电 , 远行烧油 。没有里程焦虑 , 充电桩不再成为瓶颈 , 加上济利益的驱动 , 插电混动车的综合减排效果优于纯电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