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小程序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工具

小程序是一个普适性的工具 。
黄峥也曾说过 , “所有的电商都应该做小程序 。”因为轻体量、低成本 , 小程序有着天然的寄生属性 , 作为最早一批吃到螃蟹的人 , 黄峥曾借着小程序红利 ,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 , 把拼多多活跃用户做到三亿 , 仅次于当时的淘宝与京东 。
微信的强社交属性把小程序捧上高台 , 从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 , 再到抖音、美团 , 互联网玩家纷纷入局 , 把小程序视为超级APP的生态基础 , 而“Allin小程序”也成为一种商业共识 , 在大量需求刺激下 , 不少码农和商家也涌入小程序 。
但在苛刻的游戏规则下 , 开发者们的扩张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 个中原因 , 是因为克制至上的张小龙 , 始终把小程序定位为工具 。这导致人们对小程序的看法也分为两派 , 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是引流困难、缺乏入口、变现难 , 在饱和市场下 , 类似“小程序被高估了”、“小程序是骗局”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
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 , 曾鸣(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提到小程序DAU已经突破4.5亿 , 这在同类别中已经算尖子生水准 , 但过去一直为小程序站台的张小龙 , 这次却没有现身说法 , 倒给观众留下了一些遐想 。
在张小龙看来 , “从个人角度 , 小程序是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 , 小程序能够建立一个市场 。”但流量与能力、生态与变现、商业化与产品主义之间 , 是用户和开发者横亘给小程序的最大难题 。
好产品应是用完即走的
2005年 , 腾讯收购Foxmail后 , 后者的开发人张小龙也加入了腾讯 。
从主刀QQ邮箱的改版 , 到打造出微信 , 张小龙用了6年时间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 , 张小龙操刀着微信的架构填充 , 直到2016年 , 首次公开演讲的末声 , 张小龙正式预告了“应用号”:一个轻量化形态 , 能解决用户重复安装不常用APP问题的工具 。到了次年公开课上 , 他聊到了自己的程序员梦想 , 写一个能运行程序的程序 , 并再次解释了小程序的特性——“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 。
产品还没出来就多次预告 , 这对张小龙来说是头一回 。
在他的设想里 , 小程序代表了一种表达方式 , 是连接线上和线下的载体 , 它的使用体验会优于PC网站 , 也会比APP更方便 。2017年1月9日深夜 , 张小龙选发布了小程序 , 有意思的是 , 那天也是iPhone诞生的十周年 , 其中深意也不言而喻 ,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 , 小程序的搜索量在发布当天达到顶峰 , 但在那之后 , 大家对于小程序的关注度迅速冷却 。
究其原因 , 缘于张小龙的产品思维 。小程序的主要打开路径包括下拉页、公众号菜单、线下扫码 , 它们取决于用户主动使用 , 所以自然没能和外界期望一样 , 成为下一个流量入口:它不支持模糊搜索、不能长按二维码直接跳转、不能分享在朋友圈……面对种种质疑 , 微信回应:小程序并不是风口 。
“对于小程序 , 我们采用的是先紧后松的保守策略 , 并不希望它突然变成一个被催肥的东西” , 早期的小程序 , 的确如张小龙所说 , 不专门为电商做 , 不专门为某个领域准备 , 小程序更多的是一个通用平台 , 某种意义上 , 微信对小程序进行了冷处理 , 但商业世界对这块MAU12亿的肥肉没有长期主义的耐心 。
如何在不降低用户体验的同时 , 容纳更多的开发者 , 紧接着实现商业变现 , 成为微信团队当时亟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面是克制 , 一面是欲望 , 但结局往往向现实屈服 。后来 , 微信对小程序开始了从向个人开发者开放 , 到实现直接跳转的一系列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