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依赖”

“抵抗”技术 , 似乎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 。
在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聚集了两万多名组员 , 他们尝试与各种“技术”对抗:生活购物类应用、短视频、社交媒体、资讯App , 甚至是手机和互联网本身 。卸载和强制戒断是最常见的手段 , 相比之下 , “低配版”是更实用主义的选择 , 比如用网页版替代App , 把智能手机替换成墨水屏或是老年机 , 等等 。
类似行为在近些年并不少见 , “数字极简主义者”“戒手机”这些豆瓣小组同样聚集了为数众多的、试图摆脱技术依赖的践行者 。我们身边大概也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屏幕使用时间 , 有意减少手机的使用 。
可以说 , 对技术依赖的警惕以及妄图逃离的类似努力 , 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小趋势 。问题在于 , 这波对技术的抵抗潮流 ,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它又带来了何种新的变化?跟随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 , 共同探讨“反技术依赖”的深层逻辑与真正影响 。
倦于过载 , 怠于连接
抵抗的另一面 , 其实是对技术陷入深深的依赖 。
“反技术依赖”小组的不少人在入组宣言中写道:之所以要加入 , 是因为此前过于依赖技术——手机使用时长每天超过12小时 , 必须时刻跟人保持联系 , 一离开手机就无所适从;也有人自认是“线上社牛” , 但切换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了“社交废物” 。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依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豆瓣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 , 在当下语境谈论“技术” , 它的概念已然不再是广播时代或电视时代那么清晰唯一 。步入互联网时代 , 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依托于互联网与算法 , 根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与平台架构 , 以文字、图片、音视频为呈现形式的集合体 。当我们在讨论技术的相关问题时 , 有时是在讨论作为集合体的技术 , 有时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技术类型 。
整体而言 , 在获得算法的加持后 , 移动互联网以一种更有影响力和不容拒绝的态势 , 将人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卷入其中 。算法是平台时代的产物 , 它加速了平台的连接效率 , 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信息进行匹配 。这种连接是极为精准的 , 加上移动终端无处不可连接、无时不可连接的特性 , 使用者能够在算法推荐的信息洪流中不断消费、保持沉浸 。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依赖”】根据极光发布的《2021年Q4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 , 移动网民平均每日使用app的时长达到5.1小时 , 与之对比 , 2018年的同期统计数字是4.4小时 。[1]
过量的连接 , 剥夺了使用者本应投入到现实生活的时间与精力 , 导致对技术的倦怠 。
互联网出现之前 , 大众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 , 信息量微小并且缓慢 。但是在媒介大爆发之后 , 讯息一涌而来 , 一方面 , 通过各类型媒介的中介化作用 , 人们能够接触到异常丰富的外部世界 , 信息贫瘠的状态被彻底改变;但与此同时 , 个体也置身于更加纷繁复杂的境地之中 。
对于信息的作用 ,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作者汤姆·斯丹迪奇认为 , 人类之所以要交流社会信息 , 目的在于加强社会纽带的链接 , 进而扩大群体规模 。在早期人类文明发展史中 , 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是提升群体安全的手段 。[2]但现状却是 , 经由算法传递而来的信息 , 已经远超我们的需要 。许多信息跟我们的近身生活并无关联 , 但算法营造出一种跟我们有关的假象 , 并将之强塞到信息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