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互联网体验日常,你还记得吗?( 五 )


但这些远远不是全部因素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 , 2001年的时候 , 平均每周接入互联网1小时以上的网络用户总数为2650万人 , 而在“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调查中 , 34.4%的用户把“聊天交友”放在了第一位 , 但仅有9%的用户把浏览BBS提到了最高的优先级;而在2008年的时候 , 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人 , BBS的使用率高达30.7% 。
但与此同时 , 同样是在社区类网络社交的赛道上 , 54.3%的中国网民开辟了自己的博客 。换言之 , 尽管拥有令人念念不忘的魅力 , 但即便是在全盛期 , 中国互联网的BBS到底有没有资格自诩社交网络主力产品 , 依旧另当别论 。
实际上 , 熟悉BBS构成模式的用户都清楚 , 尽管作为交流平台非常成功 , 但作为内容产出平台 , BBS的表现只能在“勉强合格”的边缘徘徊——天涯社区的连载神贴 , 往往只有在集结成册出版之后才会变现 , 许多私人BBS上的精华好贴 , 根本就是已经在平媒上正式发表带来实际收益 , 且创作者和编辑部达成共识之后才能公布的电子版 。
甚至更有门户网站旗下的独立内容矩阵(基本可以视作早期的自媒体)直接PM精华帖的发帖人 , 利用“有偿创作”的福利来吸引创作者离开BBS提供原创内容——不可否认 , 确实有不少根基深厚的BBS盛产心甘情愿用爱发电的世外高人 , 但这种没有报酬的创作前途如何 , 看看这些论坛盛产的烂尾楼就晓得 。
20年前的互联网体验日常,你还记得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归根结底 , BBS确实可以带给人“家”的感觉 , 但正好比待在“家”里带不来收入一样 , 哪怕是10万日活的大论坛 , 编织出的社交网络依旧是静态的 。
这种形似“熟人社会”的小圈子体系 , 更倾向于相濡以沫的其乐融融 , 对于持续产出可以作为商品的新内容并没有多少兴趣(谁会心甘情愿在家不拿钱上班?一个道理) , 更不会待见新人加入(谁都不愿看见自己家莫名其妙冒出来一群底细不明的陌生人 , 同理) 。换句话来说 , 以流量为导向 , 强调“永续”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 在BBS上完全行不通——所谓抹不开情面的熟人钱最难赚 , 就是这个道理 。
除此之外 ,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 , 社区类产品水涨船高的开发门槛 , 也给BBS的衰落带来了直接影响——15年前 , 一个没有编程基础的人花上1小时就能用Discuz!或PHPWind搭出个像模像样的论坛 , 就算加上备案的时间 , 前前后后1个月也就够了;但现如今 , 个人指望用1个月的时间搞出个能吸引大量用户参与社交的App基本属于妄想 , 这还是忽略了开发成本投入因素的结果 。
说到底 , 哪怕是发育成熟的老派BBS , 实际形态也更接近于“熟人云集的大院”而非“功能完备的小镇” , 哪怕注册的用户再多 , 也很难真正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社区——当然这并不是BBS的错 , 只不过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像城市的当下 , 这种旧世代的产品形态越来越跟不上潮流 , 颓势日渐明显而已 。
最后 , 就和曾经的网游玩家意识到聊天比游戏好玩 , 于是放弃游戏开始混论坛一样 , 在意识到“归属感”的本质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上的认同感之后 , 相比于其乐融融但依旧开放的BBS , 更封闭、更私人化的小圈子似乎更符合“家”的感觉 。
因此 , 这些通过论坛建立的亲密关系 , 最后通常都会转移到三五成群的QQ群里——之所以不是微信群 , 只因微信和我们现实社会身份的绑定实在太深了 , 匿名小圈子社交的重任还是交给QQ更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