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互联网体验日常,你还记得吗?( 六 )


到头来 , 微信的现状 , 恰恰变成了“归属感”重要性的最佳反证:由于我们身边的几乎所有人都在用微信来联络彼此 , 互联网社交属性几乎完全让位给了IM功能 , 微信在实质上已经转变成了纯粹的“即时通讯”或“通讯录” 。当越来越多的人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好友”而关闭朋友圈的时候 , 在“聊什么”和“与谁聊”这两个关乎社交平台价值的重大问题上 , 微信完全失去了“聊什么”的供给侧价值 。
攸关生活而无关社交 , 许多人对此都深有感受——面对不断膨胀的微信通讯录列表 , 我们越来越难找到与那些曾经的同事、同学或好友发起一次闲聊对话的理由 。也许我们曾经在某个时刻共同对某个明星八卦感兴趣 , 对某个社会热点有过愤慨 , 或者对某个游戏依旧留有热爱 , 但在如今的微信里 , 我们很难重新开启这种好友之间曾经的交集 。
平心而论 , 作为诞生于Web1.0时代的IM平台 , QQ作为旧世代网络社交“归属感”的载体 , 要比想象中来得更合适——经受过时间考验的彼此认同 , 最适合秘藏在封闭的小圈子里 。唯一的问题在于 , 这种应用场景下的QQ群 , 仅仅是“归属感”的承载容器而非培养皿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越来越多来自BBS的QQ群逐渐走向沉寂 , “归属感”能否最终归于QQ , 恐怕够呛 。
顺带一提 , 尽管时至今日 , 这些曾经的热门论坛核心成员依旧属于QQ重度用户 , 但这些老闲人上QQ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群里聊大天 , 压根不用给QQ掏一分钱 , 也算从侧面证明了最本质、最纯粹的互联网“归属感”完全没有什么经济价值——除了一点消遣 , 别无其它意义 。
不过 , 单凭“商业价值”一个维度就来断定“归属感”的存在意义 , 真的合适吗?
4桃花源里可耕田
“在互联网上寻找回到‘家’的感觉 , 值得吗?”
说到底 , 有关“归属感”的纠结和争议 , 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这个话题上 。
诚然 , 对于已经把社交网络做成生意的行业来说 , “归属感”并不是万能的 , 也更不是必须的;但对于用户来说 , “归属感”重要与否 , 只有身为当事人的我们自己最清楚——说到底 , 20年前的社交网络并不是纯良无害的法外之地 , “当心骗局”的警告在那个时代同样不鲜见 , 但我们依旧在当时的互联网上通过“归属感”找到了满足 , 且更有不少人把这份满足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仅仅是网络社交的本质 , 更是我们永恒的情感需求 , 这才是“归属感”代表的真正价值 。
所以说 , 现如今的主流SNS针对“归属感”的冷处理 , 并不意味着“归属感”是错误甚至无用的答案——一定要给出结论的话 , 只能说面对从小众爱好逐渐演变成大众行为之后 , 现如今的社交网络 , 在“产生商业价值”和“满足用户归属感”的需求两端 , 暂时无法实现新的平衡罢了 。
无法平衡 , 往往意味着新的机会——社交网络的下一个周期会不会迎来“归属感”的回归 , 或许 , 我们不变的情感需求才代表真正的答案 。
【20年前的互联网体验日常,你还记得吗?】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赤潮AKASHIO”(ID:AKASHIO) , 作者:司马徒林 , 编辑:使马之人评论尸 , 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