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头部创投加码工业机器人 机器换人搅动百亿市场( 二 )


先垂直 , 再通用
工业机器人领域 , 四大家族在国内扎根已久 , 并且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 对于国内企业 , 尤其是初创公司而言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后来者要如何找到生存空间?
多位采访对象达成一个共识 , 找准细分市场 , 找到标杆大客户落地应用 , 先做垂直 , 再做通用 , 是最快的发展路径 。
珞石机器人是国内专注柔性协作机器人、轻型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的厂商 , 其联合创始人韩峰涛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珞石机器人最早的策略就是“利基市场”——集中优势兵力 , 先在某个工业机器人尚未渗透的细分市场占据优势 , 树立头部企业标杆客户之后 , 再去啃另外一个细分市场 , 最后布局标准化通用方案 。头部企业标杆客户的考量还在于 , 这类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多 , 本身的付费能力也强 。
据韩峰涛介绍 , 珞石机器人最早从富士康产业链起家 , 第一个客户是富士康供应商 , 珞石的工业机器人角色是配合这家供应商的精密机床 , 给当时的某款Iphone手机的SIM卡卡槽和home键金属圆环做加工 。
由于客户起始点就奠定了机器人应用的高精密度基调 , 至今 , 精密机床加工仍是珞石机器人非常重要的一个落地方向 。有了前期在精密机床、3C、汽车等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积累 , 珞石机器人扎根细分行业 , 把行业工艺做深、做透 , 形成工艺解决方案 , 最终对外提供标准化机器人应用工艺包 。同时通过行业了解工艺在该行业里的应用点 , 进一步发掘在其他细分行业的市场机会 。如今 , 珞石通过提供平台化的标准机器人产品 , 应用领域已逐步拓展至缝制、刀具开刃、商业、医疗、农业生产等场景 。
这种路径也确实这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
刘昕告诉《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 , 不管是3C电子领域 , 还是汽车零部件 , 甚至是商用的配送机器人 , 都是先扎根垂直场景 , 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 , 形成先发优势 , 最后再实现从1到10的转变 。
朱嘉也表示 , 在机器人这个领域 , 光速中国也更希望看到类似于AGV等具有市场普适性的产品或技术 。
关注本土化和增量市场
此前 , 业内一个主流观点是 , 机器人行业依旧绕不过核心零部件(主要是传感器、芯片、减速器等)依赖进口问题 , 尤其是对于中高端的工业机器人 。
但在采访中 , 多位采访对象已经达成共识 , 国产供应链在近年间有了较大突破 , 国产品牌依靠本土化优势、服务优势、 工程师红利 , 正在缩小市场份额差距 。
朱嘉告诉《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 , 以减速器为例 , 这个供应链以前基本都是在海外 , 现在国内企业如绿的谐波等 , 这些公司研发的减速器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 , 能够打破国际品牌在国内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 。“类似的能够解决核心零部件的国内企业相继跑了出来 , 机器人供应链的瓶颈问题相对还好 。”
“相比五年前 , 国产零部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韩峰涛也表示 , 尽管在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还存在差距 , 但近年来机器人零部件的本土化率正逐步整体提升 。
也因此 , 韩峰涛表示 , 长期来看 , 本土化的存量空间还很大 , 短期如果有企业做到本土化 , 那么企业规模可以获得快速增长 , 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家机器人厂商未来重点关注方向 。
此外 , 韩峰涛还提到 , 还要关注增量市场 , 即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和功能 , 渗入工业领域那些还未被自动化的场景 。
典型案例是珞石机器人在“刀具开刃”场景上的落地 。刀具开刃工艺 , 对精细度和灵活度要求极高 , 需要熟练的工人眼、脑、手灵活配合才可完成 , 这对以固定编程的机器人而言 , 几乎是难以胜任 。韩峰涛告诉采访人员 , 珞石目前已经在五金刀剪、自动缝制等场景下做出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 并拿下了刀具行业龙头客户张小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