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觅文气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当今时代 , 做个采访人员不易 , 尤其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 , 选择在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做采访人员或编辑 , 更注定是份苦差事 。
如果你不想浑浑噩噩混日子 , 不想满足于做个能完成基本任务就万事大吉的平庸从业者 , 而想做个真正称职的采访人员或编辑 , 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宽的知识贮备、较好的文字功底 , 还需要较强的政策水平和应急应变能力 。因为各种突发的新闻事件不会给你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现场线索的捕捉和尺度的把握无法让你从容不迫地下判断;同一个事件、同一种现象、同一类热点问题 , 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关注、发布与报道 , 谁能在其中独辟蹊径、高人一等 , 必须拿出“一剑封喉”、一锤定音的真本领 。这是一场场不可能有任何预演的综合素质与应急能力的随机测验 。
或许我们无法验证优秀与平庸之间有多深的鸿沟 , 除了天资和机遇的差异之外 , 跨越新闻报道优劣高下楚河汉界的分水岭 , 有时仅在于从业者用功与用心的多寡 。孜孜不倦地善于学习、长于思考、勤于总结、勇于突破 , 通常会成为好新闻脱颖而出的成功秘诀 。忽然而至、临门一脚的功夫 , 有时不过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自然结果 。
【苦心孤诣觅文气】费伟伟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用功用心之人 。
费伟伟是个文学爱好者 , 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就曾在全国大学生散文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 , 散文集《杨花漫漫》《渴望远方》《体验生命》 , 可谓是妙笔生花、行云流水;进入报社 , 浸润于采编流程 , 文学写作让位于新闻采编 , 不仅在报道与编辑两条线上时有佳作呈现 , 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 而且精心钻研新闻业务 , 在新闻理论研究上也屡有佳构 , 《编采逸兴》《新闻采写评》《人民日报采访人员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人民日报采访人员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书都在业界产生过良好反响 , 有的一版再版 , 成为青年从业者入门的必读书 。
这本《人民日报采访人员说:好稿怎样开头结尾》所辑录的文章 , 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推演 , 没有佶屈聱牙的概念堆砌 , 也没有凌空蹈虚的高台教化 , 有的只是作者自己长期从业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 是值班编稿时的心得体会 , 是优秀新闻稿件的读后随想 , 是报社编前会评报时的业务研讨……这些文章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持之有据 , 有感而发 , 见我见物见精神 ,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每篇文章后面均设附录 , 既可作资料参考 , 又可相互佐证 , 即时的互动感有效增进了书稿的实用价值 。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 , 这数十篇业务探讨性文字 , 均不见人们习以为常的新闻概论花样翻新式的贩运 , 而充盈着辨识度极高的费氏印记 。作者似乎没兴趣对一般性的编采技巧泛泛而谈 , 而是精心选取新闻写作中两个貌似枝节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复论证开头与结尾的重要性 , 论证一篇好稿如何需要一个好的开头与结尾 , 意在强调枝节之于整体的辩证关系 。告诉作者与受众 , 有时候局部处置的得当与否甚至会影响且决定着全局的成败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呼唤工匠精神的背景下 , 这样的图书选题对于培育与提升专业人士的乐业敬业意识和采写编辑水平 , 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
处在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中 , 对于新闻通讯尤其是短新闻而言 , 开头结尾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枝节问题 。一个好的开头 , 能吸人眼球 ,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 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如果开头不抓人、不出彩 , 读者懒得阅读 , 你的新闻再精彩也发挥不了预期作用 。古人讲:“立片言以居要 , 乃一篇之警策”(晋·陆机) , “开卷之初 , 当以奇句夺目 , 使之一见而惊 , 不敢弃去”(清·李渔);今人说“开头一半文” ,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先导” , 都是这个道理 。而结尾作为全文的总结与升华 , 如果不能做到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 就无法展现画龙点睛、抑扬顿挫、余味悠长的欣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