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二 )


对于长视频平台而言 , 马伯庸作品具备较强的IP延展性 , 原著中凝聚着历史名城、非遗传承、古玩鉴赏等等元素 , 提供着“IP宇宙”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商业价值 , 这一点在《风起洛阳》上得到充分印证 , 爱奇艺专业内容业务群(PCG)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对于该剧的整体市场表现、广告收入、文旅合作等给予肯定 , 并认可其真正实现了动画、游戏、剧集、线下实景娱乐等全方位开发 。
《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壹娱观察整理了马伯庸相关的影视作品信息 , 据不完全统计 , 马伯庸已经有11部作品播出 , 其中内容样态涵盖剧集、动画、院线电影、网络电影 , 马伯庸自己也以编剧、原著作者、制片人等多种身份深度参与 , 携手国内多个优质制作团队 。
但遗憾的是 , 马伯庸作品至今似乎仍未找到合适的“转换器” , 产生出与“大数据”相匹配的市场结果 。
11部作品中 , 真正意义上的引起市场极高讨论度的只有《长安十二时辰》(8.2分) 。即使这部评价最高的作品 , 也存在“高开低走”的局面 , 当普通观众被“华丽外壳”吸引来之后 , 又迅速被“视觉疲劳”的观感劝退 , 只剩下历史剧迷和铁杆剧迷继续考究 。久而久之 , 普通观众对于马伯庸作品神秘感褪去 , 只剩下“冷眼旁观” 。
当豆瓣读书与豆瓣电影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马伯庸 , 如何解码马伯庸作品影视化秘诀 , 成为作者本身的高概念悬疑风格之外 , 又一个被市场亟待得到有效答案的疑问 , 毕竟还有好几个“马伯庸”等着披挂上阵 , 替平台完成征战 。
《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改编马伯庸”的障碍硬板
回答“马伯庸作品该如何改编”问题之前 , 要先承认马伯庸原著圈层属性的“硬” 。
众所周知 , 马伯庸原著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 其中聚集着大量历史爱好者以及男性专业影视迷 , 正是由于他们的奔走相告、口口相传 , 再加上耽改剧覆灭、男频剧崛起 , 造就了马伯庸IP宇宙的火热 。
那么 , 马伯庸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初衷 , 无疑就是先要照顾好这些圈层用户的口味 。
马伯庸在历史缝隙之中讲故事的能力 , 再加上善于发掘人物的独特视角以及丰富的历史细节、想象 , 这些都让痴迷于高概念悬疑、硬核动作、宏大历史题材的国内创作者蠢蠢欲动 , 不断刺激着他们要打造出“史诗作品”的野心 。
所以 , 现在看马伯庸的每部影视化作品 , “硬件”始终称得上优秀 。
《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十二时辰》意在从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服饰花纹、每一个细节呈现盛唐气息 , 剧集上线后 , 还专门出版一册300多页的艺术设定集;《风起洛阳》无论是“神都”建筑的重现 , 亦或者是“不良井”地区的创造 , 都纷纷留下浓墨重彩;《风起陇西》旨在于对汉末风俗人文的还原 , 如战场上士兵的金属盔甲质感 , 闲赋时文人宽袍大袖的复原 , 以及战区古朴、极简建筑风格 , 烟雾缭绕、尘土飞扬的灰暗气氛......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者对于真实文物的苛求运用、对于年代感的营造都令人眼前一亮 。
这些“硬件”的完成 , 符合平台方、影视公司对于S+项目的标准 , 也达到马伯庸圈层用户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