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风起陇西》在“回味”之中完结 , 笼罩在三国时期魏蜀之间的谍战疑云烟消云散 , 而围绕马伯庸作品该如何影视化的争论却再度燃起 。
一方面 , 这部坐拥豪华创作班底的《风起陇西》遭到了不少普通观众的吐槽 , 无论是台词蹩脚、滤镜昏暗 , 又或者是历史人物形象的“反主流” , 以及演员方面陈坤、杨颖的舆论质疑 , 纷纷成了他们打出低分的原因所在 。
即便如此 , 在多数普通观众不能理解的情况之下 , 《风起陇西》口碑却后劲十足 , 从豆瓣开分7.7上升至7.9 , 尚有破8势能 , 处于马伯庸影视作品第二高口碑 , 而这背后离不开坚持到底的“忠实观众”、原著粉丝、历史爱好者们的推崇 。
《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豆瓣截图
历史剧观众看到《风起陇西》试图找到新的切入点 , 将历史事件与谍战题材融合 , 即马伯庸作品惯用的将西式创作手法与东方故事的题材、内核相结合 。
原著粉和历史迷乐于发现剧集中马伯庸原著提供的历史细节 , 以及导演路阳对历史名城搭建、服化道等“硬件”的“考据癖” , 同时 , 三国人物不再片面化、道具化 , 也让他们惊喜连连 。
几种不同诉求的观众 , 他们之间的落差感 , 成为《风起陇西》难以破圈热播的症结所在 , 而回顾马伯庸已播的改编作品 , 这份落差感始终存在 。
什么原因成就了马伯庸IP宇宙?
对于马伯庸书迷来说 , 他的作品是独特、不拘一格、天马行空 , 涵盖他们感兴趣的悬疑、武侠、推理、历史、猎奇等多种类型 , 因此 , 马伯庸也拿下了“文字鬼才”的称号 。
一位豆瓣书友如此评价道:“喜欢马伯庸对于真实历史的考据、尊重 , 同时他将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和突破式的叙事结构 , 配上幽默的文风 , 让一段迷人的历史故事跃然纸上 。尤其是对于历史小人物的情怀关注 , 这是马亲王的风格 , 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
同时 , 书迷也认为马伯庸的小说具备专属于男性的浪漫 。还原历史瑰卷之余 , 马伯庸也乐于发掘被历史正文中忽略掉的细节 , 从历史缝隙之间 , 窥探到不被人们所关注的敏感区域 , 这部分的想象空间是男性读者最愿意的“畅谈”时刻 。
《风起陇西》: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作文字鬼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伯庸部分作品
抖音历史博主“星彩他爹讲三国”曾多次阐述:“历史事件记录是有取舍的 , 李严被三国志蜀书列入‘罪人传’ , 围绕在他的史书记录就是删减的 。所以 , 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历史小说家的工作就是把历史遗漏的部分、事件的另一个角度、符合人性猜想的‘事实’提供给读者 。”
马伯庸原著小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被历史爱好者所追捧 。
根据豆瓣读书 , 马伯庸42部作品拥有评分 , 其中7部超过8分、28部作品超过7分 , 这对于一位高产作者来说 , 成绩不俗 。
原著备受肯定和关注的同时 , 马伯庸IP无疑是中国影视创作改编和长视频发挥IP价值的宝库所在 。
马伯庸毫不避讳谈及自己作品里面的“中西结合混血产物”——《三国机密》借鉴了美剧的镜头语言和英剧《锅匠 , 裁缝 , 士兵 , 间谍》;“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 , 祖母是弗·福赛斯 , 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 , 外祖母则是丹·布朗”这是《风起陇西》书中后记 , 书迷也对此迷津津乐道……
欧美类型故事的叙事节奏搭配中国历史故事内核 , 再加上马伯庸原著中的行文风格极具镜头语言 , 这些无疑是影视改编者的“蜜糖” 。马伯庸曾在知乎上论述:像电影一样写出画面感和节奏感 , 比如要把本来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把颜色也动作化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