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讨厌被过度服务,又渴望被重视,海底捞该如何两全?( 二 )


与其说海底捞服务客户过度 , 不如说是海底捞富养了一群自己的员工 。
2011年出版的网红级《海底捞 , 你学不会》一书中 , 张勇非常明确地讲:“我就是要拿出一部分利润 , 分开两拨人 , 一拨人是顾客 , 另外一拨就是我的员工 。”
正是这样的内部文化 , 使得前阵子海底捞内部隐藏练习生登上热搜 , 并被配上:你要悄悄甩面 , 然后惊艳所有人的文案 。
顾客讨厌被过度服务,又渴望被重视,海底捞该如何两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是这样的文化使得其他企业无法做到 , 也学不来 , 但更学不来的 , 是海底捞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
02.是伪命题 , 更是场悲剧!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被劈腿 , 大半夜的跑去吃海底捞 , 边删照片边哭边吃 , 然后来了个很好看的服务员小哥对她说:我今晚只服务你这一桌 , 你吃什么我给你下 , 你想说什么我都会听 , 边吃边哭对胃不好 。
说着拿出了一杯温豆浆 , 那顿饭她从1点吃到了3点半 。
小米董事长雷军曾推崇“做到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 , 把别人逼死” , 而极致化思维便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 ,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 超出用户的预期 , 并远不止超出一点 。
然而极致化的服务都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 ,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第二 , 只有第一 , 唯有极致化的东西才能深得人心 , 而海底捞做了同行做不到的事情 。
此时两面性的副作用凸显出来 , 对于社恐星人来说 , 他们只想安安静静吃一顿火锅 , 而不是来与服务员交友、嬉笑、哄闹 。
人本身是群居动物 , 矛盾的是 , 人又不甘心只和自己相处 , 因此最好的状态便是有界限的群居 。
大概就是 , 我想一个人的时候不希望会有服务员来打扰 , 而我懒得自己下食物的时候又会有人上来帮我服务 , 听起来很作 , 但谁也不想一顿火锅吃出和服务员商业互捧、应酬酒会的错觉 。
再来分析一下当时沸沸扬扬的打标签事件 。不知大家对标签这个词是否有什么误解 , 认为它是一个对个人构成侵犯的词汇 , 甚至涉及隐私 。
盘点了下标签内容:发型、长相、喜好、以及不良行为 , 然而这些只能成为用户描述 , 而不同维度的标签可以映射出不同的标签内容 。
例如按照职业维度:大学生;性别维度:男 。
假设是一化妆品企业 , 有些客户会特别在意折扣价格 , 总是向导购索要赠品或优惠 , 皮肤底子较好 , 后续价值很大 , 那么这家企业就可以给他们的标签为:价格敏感型、未来潜在价值大型 。
这是精细化运营的必备 , 很多企业都在这么做 , 只是海底捞正好踩在了“喜欢在APP上投诉”的坑上 。
两年前海底捞推出了“请勿打扰”的服务 , 引起不少争议 , 争议的背后是给服务的客制化和灵活度留出思考的空间 , 值得各大餐饮业探讨及反思 。
顾客讨厌被过度服务,又渴望被重视,海底捞该如何两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少关于海底捞的热梗和尴尬小故事成为我们的互联网笑料 , 正如开头所说 , 我们把朋友推去过生日 , 祈祷被甩面小哥打一次脸 , 其实就是为了看笑话 , 或者享受一下自己表面不想内心却渴望的C位光芒 。
在观看一个个海底捞的尴尬GIF、短视频、图片时 , 我们常常会发笑 , 像看现实版的开心麻花般 , 陈佩斯曾说过“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 若想让人发笑 , 一方就要交出一定的优越感 。
你被面甩了 , 我没有 , 我笑;你被海底捞的服务社死了 , 我没有 , 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