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象群“混居”之后,是限制人还是控制象?( 六 )


北上象群“混居”之后,是限制人还是控制象?
文章图片
大象在村民的田地里觅食(图/勐海县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

大象与人“混居”后

随着象群的生活空间和人类越来越接近,它们的习性也在发生改变 。
监测员们调侃,勐海象群是“最不喜欢专家”的一群象,它们打破了不少专家的固有认知:一头母象两次生育至少需要间隔4年左右,而勐海象群的一头母象在不到两年半时间里便产下了两头幼象;成年大象为了时刻保持警觉,一般都是站着睡觉,勐海亚洲象则大多躺着睡觉;大象只有在天黑时才会靠近村寨寻找食物,而勐海象群中的独象“老三”,在勐阿镇周日集市时闯入主街 。
“老三”是象群中的“车匪路霸” 。去年3月,处于发情期的“老三”仅在一周内便破坏了16辆车,损毁5处房屋 。它频繁出没在从勐海县到勐往乡唯一的主路K09县道,当时正是甘蔗收割的季节,三四十辆东风车满载着勐往乡刚收割的甘蔗,准备运往制糖厂 。赵平回忆,当时“老三”把整条路的车全部堵停,“司机们全部丢下车跑了,‘老三’在公路上,想吃哪车甘蔗就吃哪个” 。
一个月后,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老三”被赵平和同事们引入一片荒地后捕获,并送至亚洲象救助中心进行收容 。目前,在位于勐养保护区的野象谷亚洲象救助中心,“老三”生活在笼子里,由专门看护它的饲养员投喂象草、胡萝卜、竹子等食物,并每日为它冲凉 。
“老三”几乎不可能再回归野外了 。一名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深一度采访人员,收容中心的生活让“老三”越来越习惯和人类接触,出去后它可能更喜欢去人流量密集的地方,会带来更大的危险性 。另一方面,长时间脱离野外后,象群能否再接纳它也未可知 。
北上象群“混居”之后,是限制人还是控制象?
文章图片
闯入村民集市的“老三”(图/勐海县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

同样是在去年,群象在勐阿镇南朗河村附近待了两个月,有2人因为象的攻击在村庄附近丧生 。
当时,村中住混砖结构房屋的村民被要求转移至房屋质量好些的亲戚、朋友家居住,并要求住在二楼以上的房屋 。村中大多是平房,大家就在房顶搭建简易帐篷居住 。36岁的村民张秀英向深一度采访人员回忆,晚上时常紧张得睡不着,“到半夜两三点还在注意听着监测员飞无人机的声音,无人机去哪了,大象一般就在哪了” 。村中一处大象踩死人的地方离张秀英家不足百米,如今出门,她还是会选择绕着走,“出事的那个20多岁的小伙子,身上一丝不挂,头也被踩烂,太可怜了” 。
南朗河村不少村民砌起了围墙,把自家房屋围了起来,围墙外又加上了铁丝网 。有村民如今还经常梦到亚洲象伤人的场景,“太吓人了,要是把它们全部关起来就好了” 。张秀英也觉得,要是把大象都关起来,人象冲突就可以彻底避免 。“在你们外面的人看来可能这种想法‘不正确’,但外人都在考虑亚洲象,谁来关心我们呢?”
在李中员看来,只要规范野生亚洲象的行为无法实现,人与亚洲象在混居后和谐相处就无法实现,“只能通过划定它们生活的区域来规范它们的行为,不让他跑到人类生存的区域” 。
亚洲象肇事频发后,勐海县于去年9月开始,历时9个月建成了一个由2000多米防护栏围成的亚洲象临时管控区域,总面积360余亩,计划今后把在附近活动的象群转移至此 。在这个防护栏以北,约7万亩的国有林和集体林,也在后续计划扩建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