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集体下架智能投顾产品,黑科技智能投顾还有未来吗?( 二 )


2008年 , 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 , 全世界第一家主打智能投顾的公司Betterment在美国成立 , 但对于中国来说智能投顾的兴起还要等到8年后的2016年 , 国内不少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开始推出相关业务 ,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 , 智能投顾似乎成为了金融市场的全新风口 , 然而就在今天智能投顾却戛然而止 , 作为金融市场“黑科技”的智能投顾还能有未来吗?
首先 , 智能投顾的出现的确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体现 。当中国金融业发展进入2015年之后 ,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在金融的普及 , 各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都纷纷全面启动了自己的科技化发展道路 , 不断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的先进科技融入到自身业务的发展 , 特别是当手机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数字器官之后 ,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 , 开始转向金融科技的赛道 。
与此同时 , 2013年逐渐崛起的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体系开始了中国投资者基金投资的全面普及 ,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了解并且熟悉的基金投资 , 在宝宝类基金的投资收益逐渐降低之后 , 开始主动通过手机APP尝试更多的投资选择 , 从货币基金到债券类基金乃至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 , 整个投资的路径就开始逐渐形成 。
在移动互联网和基金投资市场教育不断成熟的大背景下 , 智能投顾的发展基础终于开始成熟 , 对于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来说 , 智能投顾的作用就是借助人工智能的方式帮助投资者进行“傻瓜式”的投资 , 就像当年的“傻瓜相机”一样 , 投资者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市场风险?什么是投资标的?什么是R值或贝塔值?”就可以进行投资 , 虽然投资的成功率比不上很多的专业投资人 , 但是至少在风控领域智能投顾的能力还是比“小白式”的投资者强上一些的 , 从而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
其次 , 智能投顾背后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虽然说智能投顾的出现让一部分投资者有了相对更简单的投资方式 , 也能够让一些专业投资能力和素养不太强的投资者有了一定的投资能力 , 但是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 智能投顾其实依然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一是智能投顾的操作并不一定全部为投资者着想 。由于智能投顾在操作过程中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 可以自己主动调整投资仓位 , 但是智能投顾可不是投资者自己的个人投资管家 , 他们执行的很多都是其所在机构的策略而非以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考量 , 这就容易导致很多投资人的资金被用于了非最有利于自己的投资方向 ,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集中投资人的资金用于对投资人有害的业务投资的情况 。这些投资之中 , 往往蕴含着投资人难以识别的风险 。
二是智能投顾其实是一个技术黑箱 。与传统基金经理人较为严格的监管不同 , 智能投顾的投资逻辑对于监管来说就是一个相当程度的黑箱 , 投资人和监管者其实都难以明确知悉职能投顾的投资逻辑 , 也难以真正看懂智能投顾的一系列参数设定 , 产品其实处于相当不透明的状态 , 从而有着巨大的监管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 , 伴随着智能投顾所管理的资金规模的增加 , 实际上很多风险开始不断累积 , 一旦出现剧烈市场波动 , 很有可能就出现恐慌性的资金抛售等系统性风险 , 这无疑是有着超额亏损的可能的 。
三是智能投顾的使用者风险承受力较低 。与传统的成熟投资者不同 , 很多使用智能投顾的投资者都是投资上的相对“小白” , 智能投顾服务的对象往往是一些长尾投资者 , 这些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知有限 , 对于市场的理解不足 , 一旦智能投顾的策略缺乏真正的差异性的话 , 很有可能就会积累这些投资者难以承受的市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