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创意,将博物馆“带回家”(解码·走近新职业)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点亮创意,将博物馆“带回家”(解码·走近新职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蒋菡(右一)和同事在讨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
洛 离摄
核心阅读
选取品牌合作方、共同开发文创产品、把关修改设计细节……这是苏州博物馆文创IP授权专员蒋菡的工作日常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创行业的发展 , 文创IP授权专员应运而生 , 在多种授权尝试中探索跨界融合 , 让更多人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
近几年 ,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创行业的发展 , 有趣的展览推陈出新、新鲜的产品走红网络 。从创意到制作再到推广 , 光靠文化机构本身亲力亲为 , 力有不逮 。一些博物馆面向社会进行文创IP(知识产权)授权 , 成为一道行业新景观 , 文创IP授权专员也应运而生 。
在苏州博物馆文创部 , 蒋菡和她的小伙伴们从事的就是这项职业 。他们怎样工作 , 又有哪些新故事?
授权合作 , 必须考量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去年 , 一款桂花香型的护手霜成为苏州博物馆与某品牌合作的爆款产品 。如何在推广博物馆文化的同时保证产品的销量?故事要先从文创IP授权专员的工作流程说起 。
“当博物馆具有一定知名度后 , 会有社会资源前来寻求合作 , 双方共同开发一款新产品 , 或者将已有产品进行全新包装 , 形成两个品牌的强强联合 , 拓展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蒋菡介绍 , 文创IP授权专员需要完成对品牌方的背景调查、策划并确认合作方案、监督修改设计细节 , 以及宣发审核等 。
合作怎样平衡公益性和商业性?这是最难的一步 。
蒋菡介绍 , 评判的标准 , 需要遵守“博物馆伦理”——博物馆不能为了名与利 , 丧失本身的文化价值 。因此 , 在考量授权合作与否时 , 除了品牌和产品之外 , 合作项目必须具备很强的文化属性和创意 。
去年夏天 , 某护手霜品牌找上门 , 想与苏州博物馆合作推出桂花香型的联名产品 。“对方品牌知名度较高 , 近期没有负面新闻 。而桂花是苏州市花 , 苏州博物馆内也栽种着许多桂花 , 如果双方合作 , 可以产生不错的‘化学反应’ , 于是一致通过了该项目 。”蒋菡说 。
在选择过程中 , 文创IP授权专员们往往需要与被授权方“斗智斗勇” 。也有一些寻求合作的品牌 , 项目方案的理念与博物馆的形象有所冲突 , 即便开价再高 , 也会遭到拒绝 。
“博物馆伦理在实践中有一条黄金准则:如果合作只得到了经济效益而无法获得社会效益 , 就要坚决地说不 , 否则只能获得短利 , 而无法得到长期认可 。”蒋菡说 , 博物馆必须对公益性和文化性有所坚守 , 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合作机会 。
把关设计 , 让文创产品有意义也有趣味
决定合作之后 , 就要与品牌方沟通合作方案 , 双方共同构建产品框架 , 要保证博物馆的相关元素和文化属性 , 充分融入产品之中 。
这个环节叫作“监修” , 即监督修改 。这是最容易出差错 , 也是最需要倾注心血的环节 。“设计方案的细节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 , 需要文创IP授权专员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 , 练就‘火眼金睛’ 。”蒋菡说 。
在苏州博物馆早期的文创产品中 , 有一款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吴王夫差剑”伞 , 设计的伞套是可以背在身上的剑鞘造型 , 上面印有铭文:“工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没想到 , 保留文物原样的出发点 , 被苏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的专家“驳回”了:铭文的意思是吴王夫差专属用剑 , 但照搬到消费者手中就“不对味”了 , 建议只保留“自作元用” , 前面留白 , 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 , 形成一个小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