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动驾驶上路首次“有法可依” 明确事故责任

本文转自:第一财经
8月1日 , 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 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并首次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认责 。
深圳引入的这项法规是迄今为止中国关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最为明确的法规 , 即日起 ,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驾驶位没有司机驾驶的情况下行驶 , 但在大部分地区 , 司机仍然必须在车内出现 , 可以是坐在副驾驶位甚至是后排 。
国内自动驾驶上路首次“有法可依” 明确事故责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首次明确认定事故责任
该法规还首次为自动驾驶事故认责提供了关键的框架 , 如果自动驾驶汽车的方向盘后面有司机 , 司机将在事故中承担责任;如果汽车完全无人驾驶 , 车主将负责;如果确认是由车辆缺陷导致事故 , 车主可以向自动驾驶车辆制造商寻求赔偿 。
“从主驾有安全员值守的自动驾驶汽车到全无人的自动驾驶汽车 , 对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能力和工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圳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元戎启行方面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对于全无人的自动驾驶事故权责的规范 , 让自动驾驶汽车有法可依 , 更有利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 。”
“安全员在主驾驶和副驾驶 , 代表了技术能力的实质性变化 。”一位国内已经获得了无人驾驶许可证的企业方面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坐在主驾 , 安全员有机会随时通过方向盘、油门、刹车接管、干预车辆行驶;坐副驾 , 则无法进行上述干预行为 , 等于基本上完全依靠机器自主驾驶 。”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 , 无人驾驶未来只有真正做到无人 , 才有商业应用的价值 , 否则你还是要付它人员成本 , 就失去无人驾驶的意义了 。”Auto X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肖健雄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元戎启行CEO周光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全无人自动驾驶的道路测试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拥有让机器代替人力的能力 , 其背后的商业价值也逐渐清晰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的推行 , 自动驾驶汽车的行业准则、交通事故权责、商业化运营将会得到规范 , 这对自动驾驶企业进行商业化落地有极大的利好 。”
不过多家公司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对于该法规配套的细则还有待陆续推出 , 包括如何制定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收费标准等 。“我们希望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在收费运营方面的细则尽快出台 , 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元戎启行方面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法规制定的只是框架性的规范 , 现在还没有看到细则 , 因此法规的执行也会面临各种问题 。”另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细则的完善才是最关键的 , 但现在看来要推动细则的制定仍有不小的挑战 , 需要主管部门承担起责任 。”
自动驾驶中国加速
到目前为止 , 美国硅谷仍在全球自动驾驶汽车的试验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加州早在2014年就开始批准自动驾驶车辆的公共道路测试 , 培育了一批包括谷歌Waymo、通用Cruise、Argo AI等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 , 并累积了数百万英里的自动驾驶行驶里程 。
近年来 , 自动驾驶也在中国开始加速 。在最新的五年规划中 , 自动驾驶已经被列为关键发展领域 。深圳希望到2025年 , 智能汽车产业的收入能够达到2000亿元规模 。
美国Cruis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丹·阿曼 (Dan Amann) 就曾表示 , 美国的自动驾驶安全法规有可能使该国的自动驾驶行业落后于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