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药物发现技术崛起,国内DEL龙头多元化布局丨前沿医药观察

本文转自:第一财经
作为新药研发的源头 , 药物发现的意义不言而喻 。
DEL(DNA-Encoded Library , 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兼具高效率和低成本两大优势 , 将分子库规模由数百万个提升至数万亿个 , 给新药开发早期筛选带来质的飞跃 , 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药物发现技术之一 。
成都先导(688222.SH)是国内最早布局DEL技术的企业 , 其DNA编码化合物库小分子种类已超过1.2万亿 , 居全球首位 。该公司董事长李进博士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 2021年全球药物研发领域投入资金超过2000亿美元 , 即使仅10%应用于药物发现 , 对于DEL技术而言 , 也意味着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DEL技术在全球领先制药公司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 未来随着两大主要技术障碍被攻克 , 市场份额还将持续增加 。
据悉 , 全球利用DEL技术筛选小分子药物进度最快的管线是GSK(葛兰素史克)的sEH和RIP1K抑制剂 , 目前已进入临床二期 。
DEL作为新兴筛选技术渐获市场认可
21世纪初以来 , 由于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 , 特别是基因组学的出现 , 许多新的疾病靶点和探针被陆续“发现” , 制药公司以此为“筛”大力开发小分子药物 , 推动行业迎来爆发式发展 。然而随着药物研发的深入 , 受限于不少新靶点缺乏足够的临床验证与可筛选的小分子库以及其它治疗模式出现(如抗体 , 细胞治疗等) , 小分子药物的上市节奏未能实现预期 。
为实现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突破 , 制药公司一方面持续深耕已有化合物库 , 利用新的靶点寻找尚未被筛选的化合物 , 另一方面 , 通过应用FBDD(基于分子片段的药物设计)/SBDD(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DEL(DNA-Encoded Library , DNA编码化合物库)等新一代药物发现技术 , 推动化合物库规模增长 。
新兴药物发现技术崛起,国内DEL龙头多元化布局丨前沿医药观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DEL是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一种基于亲和力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 最早由美国斯克里普斯(Scripps)研究院的Sydney Brenner(200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和Richard Lerner(时任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所长)于1992年提出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已于2012年到期)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 , 测序通量大幅提高、测序成本大大降低使得该项技术设想得以实现 。
由于能够实现一个靶点同时对百亿级数量的分子进行筛选 , 因此相比传统的高通量筛选(HTS) , DEL不仅在数量上有量级优势 , 且筛选用时短 , 筛选费用低 , 结构覆盖空间密度大 , 让新药开发早期筛选有了质的飞跃 。2017年时 , 该项技术的市场份额只有1%左右 , 随着优异性能逐步被认可 , 目前已被全球上百家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应用 。
李进对第一财经表示 , 目前一些制药企业针对纯化蛋白类靶点进行化合物筛选时 , 首选使用的是DEL , 全球前20大药企中几乎都在应用该项技术 , 直接与成都先导在DEL领域有长期合作的公司数量也已超过300家 , “作为一项新兴筛选技术 , DEL已脱离学术研究阶段 , 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 成为在大规模工业化新药发现研究中一项常规应用技术 。”
李进称 , DEL技术还存在不少挑战 , 最主要有两大障碍 , 一是不能直接进行功能性筛选 , 无法直接获得化合物功能信息;二是无法针对复杂生物体系进行筛选 。未来如果能克服 , DEL技术将凭借其在可筛选分子的种类、数量以及筛选效率上的巨大优势实现对高通量筛选技术的替代 , 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 。
短期来看 , DEL技术发展的突破点主要集中在DEL库分子多样性、成药性、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 , 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