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有代表性的十笔投资,不可复制的传奇!!( 二 )
二、房地美 奥马哈先知的完美出逃
初次投资时间: 1988年
清仓时间:2000年
年化收益率:23%
巴菲特常说:对于好公司 , 我希望能永远持有 。买入既是捂住(buy-and-hold)也是伯克希尔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投资策略 。老爷子标志性的那几个大手笔 , 持股时间都非常之长 , 投资可口可乐源自1988年 , 富国银行源自1990年;而一些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如GEICO保险 , 更是太子爷亲儿子 , 从1976年开始买入 , 直到1995年将其彻底收编私有 。
从1997年到2009年 , 伯克希尔的资产组合周转率(portfolio turnover)的中位数是2.1% , 平均数是5% , 换算过来也就是平均持股年限为20年 。而主动型共同基金的周转率 —— 根据Morningstar的数据 —— 三分之二在50%以上 , 其中的一半在100%以上 。为此 , 巴菲特甚至帮艾萨克牛顿爵士发明了第四运动定律:就投资者整体而言 , 运动得越多 , 则收益越少 。
但千万不要认为所有投资伯克希尔都是一扛到底;一些投资让我们不得不感慨 , 会卖的才是师父 。我们可以参考其投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的这个案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 巴菲特以4美元(拆股调整后)的均价建仓买入了大约占其总股本9%的房地美股票 , 买入逻辑是他认为当时房利美的价格“便宜得离谱”;当然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他正确得离谱 , 到1998年 , 伯克希尔在房地美的投资已经翻了12倍 。
到2000年左右 , 房利美的业绩几乎到了鼎盛时代 , 每股收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 管理层不断回购股票、信心爆表 。单纯从如日中天的业绩上看 , 如果不是事后复盘 , 很少人能在当时看出是个卖出的时机 。但巴菲特觉察到房地美的异常迹象 , 比如他认为整个管理层在不断追求风险 , 过于关注每三个月一次财报的短期业绩表现;比如时任CEO 偏执于“二位数的盈利增长”;比如房地美做的一些风险投资与主营业务毫不相关 。
种种迹象让巴菲特认为公司高层在暗中作祟、感到脊背发凉 , 本着“如果看到厨房里有一只小强 , 那肯定不止有一只小强”的祖训 , 巴菲特在2000年左右清仓了几乎所有房地美股票 。
巴菲特清仓的价格是40-50美元之间 , 卖在顶点是神仙做的事 , 而老爷子也未能幸免 。次贷危机之前房利美的价格屡次逼近70美元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 ,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大衰退中次级贷款大面积违约 , 两房首当其冲 , 直逼破产的最边缘 。最后美国政府慌措间做了接盘侠(当然后来也借此发了笔横财)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谨小慎微的判断来自于公司财报的措辞 , 同样是读财报 , 奥马哈的先知就能读出荧惑守心的至凶之兆来 。
三、华盛顿邮报:此生不渝为报童
最早投资时间: 1973年
清仓时间(股权置换):2014年
年化收益率:12%
喜欢投资报纸是巴菲特个人兴趣 , 他做过报童 , 志在报王 。所以1971年与《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女当家Katherine Graham 初次邂逅时 , 已经拥有了纸媒《纽约客》大量股权的巴菲特 , 还是感到相见恨晚 。
【巴菲特最有代表性的十笔投资,不可复制的传奇!!】在互联网的雷神锤砸下来之前 , 报业曾是媒体之王 , 基本上发行量最大的几份报纸 , 彼此之间没有最直接的竞争关系 。大报们认为自己赚钱是靠采访人员能写 , 但巴菲特一语道破报业的经济本质:大报纸业绩好是因为市场竞争的缺失 , 而二三流的地区性小报只能在盈亏线上挣扎 。
- 国家奥运精英运动员代表团将于19日至21日访问澳门
-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即将访港
- 俄外交部:俄罗斯不会恢复常驻北约代表团
- 网传医疗机构接受医药代表请客?上海卫健委回应
- 医疗机构接受医药代表请客?上海卫健委主任辟谣
-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将于12月访港 名单曝光
- 外交代表都有哪些等级和分类?
- 立陶宛批准台当局设"驻立**代表处" 外交部回应
- 叙利亚总统会见俄罗斯总统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
- 撑不下去了?美国贸易代表为这事首访亚洲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