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有代表性的十笔投资,不可复制的传奇!!( 三 )


另外巴菲特偏爱当年报纸的盈利模式 , 也就是其津津乐道的经济商誉(economic goodwill) 。他认为报纸的资本投入要求很低 , 所以良好的运营能很迅速转换为盈利能力 。另外大报涨价能力强、资本回报率高 , 据他的估计 , 前互联网时代的报纸 , 即便价格翻番也仍能保持90%的订阅留存 。而《邮报》更是盈利翘楚 , 在七十年代《邮报》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30% , 而在之后的十年 , 在不断削减债务的同时《邮报》却一直保持超高的盈利水平 , ROE最高达到36%。
鉴于以上的投资逻辑 , 1973年伯克希尔在《邮报》上投资1100万美元 。许多年以后 , 巴菲特在股东心里提起《邮报》仍然颇为自得:“我们在1973年用每股5.63美元买下《邮报》股票 , 到1987年《邮报》每股收益是10.3美元......市场先生真是个大方的阔佬 。”
另外 , 这笔投资可以看出巴菲特对优秀管理层的偏爱 。虽然老爷子说“我们喜欢那种就算是傻子也能管好的生意” , 但这只是插科打诨 。他可真没在识人上少下功夫 。投《邮报》很大程度上就是投Katherine Graham 的个人管理能力 , 老爷子夸其敢决策、能担当;而对Katherine的继任者、其子Don Graham , 巴菲特也是尽倾**之功 , 助其羽翼丰满 。巴菲特对管理层的品格尤其重视 , 他说:评估人(评估公司管理者)其实就是评估三件事:德(正直)、智(慧根)、体(精力);但第一个尤为重要 , 因为如果没有第一个 , 后面两个会搞死你 。
当然 , 最后报业还是逃不过被互联网给玩残的命运 , 华盛顿邮报公司最后重组为格雷厄姆控股公司 , 而《邮报》报纸业务本身也在2013年以2.5亿美元卖身给了亚马逊的贝光头 。2014年 , 伯克希尔与格雷厄姆控股签署价值11亿美元的股权置换协议 , 退出了对其的股权投资 。以1100万美元的成本计算 , 不算股息分红 , 四十年100倍收益 。
虽然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里 , 《邮报》的收益率并非最高 , 但前后经过四十余载 , 是最沧桑的一笔投资 。有评论家称 , 正是对《邮报》的长期投资 , 将巴菲特的名声锁进了大师的行列里 。
虽然告别了《邮报》 , 但巴菲特对报纸事业仍在追求 , 伯克希尔仍然在批量收购一些地区小报 , 即便有些报纸的读者区区只有四位数 。巴菲特的逻辑在于即便互联网渗透率再高 , 地区小报所带来的社区服务属性仍然是一种刚需 , 也极有社会价值 。股神多年的报童爱好 , 仍然当做一个美梦正在被无限地编织下去 。
四、美国银行:他人恐惧我贪婪 , 这是最美的一刻 $(BAC)$
最早投资时间: 2011年
清仓时间(股权置换):仍然持有
年化收益率:24%
投资中的逆向思维——或者说逆向控制情绪能力——是巴菲特标志性的投资风格 , 所谓的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 , 但执行起来却神鬼莫测 , 抄底抄得倾家荡产者比比皆是 。而在美国银行的投资上 , 巴菲特亲自做了示范 。
在金融业魂飞魄散的2011年 , 巴菲特决定入股美国银行:
伯克希尔购入价值50亿美元的美银的优先股 , 获得每年6%的固定分红 。
伯克希尔获得认购权证 , 在2021年前 , 可以以7.14美元的价格买入美银7亿股普通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