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回家了

前言
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发,十几头亚洲象跨过不同的气候带,迂回行进数千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向北移动超过半个云南的距离 。
走得如此远的动物迁徙是罕见的 。这或许是一次偶发事件,但这样的偶然指向了中国亚洲象最集中的西双版纳,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今年6月,采访人员深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以及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指挥部,采访了近60位与象打过交道的村民、专家、志愿者等,试图找到大象出走背后的种种动机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象是瑞兽,在老百姓心中是“吉兆” 。栖息在云南的亚洲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如今约300头,种群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云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 。
亚洲象的快速增加也让人们措手不及,原有的栖息地不足以承载,该如何破题?这次闯进公众视野的是亚洲象,下一次又会是什么动物 。
再过两个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人与自然界的相处之道也一定是热门的话题之一 。
西双版纳保护区的多重目标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25万公顷,占西双版纳州国土面积的12.68%,由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子保护区组成 。其中,最北部的勐养保护区是最大的子保护区,也是“短鼻家族”北移的起点 。
人们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作亚洲象的故乡,其实并不准确 。历史上,亚洲象从黄河流域向南移动17个纬度,才最终退至中国西南一隅 。而5个子保护区中,有亚洲象分布的只有勐养、勐腊、尚勇 。在西双版纳,人象拉锯二十多年,亚洲象并不局限在保护区范围内活动,向外扩散的现象早已有之 。
根据2018年的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62.4%的亚洲象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外,22.9%生活在保护区内,14.7%生活在保护区边缘地带 。
西双版纳保护区有不错的成绩单,保护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7.02%,可大象为何出走?
其实,始建于1958年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初的目的是“抢救热带雨林” 。2005年,保护区性质被界定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这时的主要保护对象除了热带雨林,才明确加上了“热带珍稀濒危动植物及栖息地 。”而这里的动物,不止亚洲象,还有野牛、懒猴、白颊长臂猿、犀鸟、绿孔雀等 。
西双版纳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植被保护的好坏是保护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从事保护管理的部门往往认为森林覆盖率越高,保护成效就越好 。长期以来,保护区都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来管,而非野生动物类型的管理模式 。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贤明看来,对森林的严格保护下,保护区内的植被从草本、灌木逐步演替成高大乔木,森林郁闭度不断增加,林下亚洲象可食的草本植物逐年减少,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一些象逐步从保护区向周边和外围扩散 。
6月17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高级工程师董瑞接受采访人员采访 。
12秒监测预警:从“管象”到“管人”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毗邻勐养保护区,这里的林区几乎是象群们往北和西南方向迁徙的必经之路 。
大渡岗乡的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记得,2020年3月,见过一次“短鼻家族”,他远远跟着它们几天,直到它们沿着山脊走到了西双版纳与普洱市的交界处,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后,彭金福才通知了下一个片区的监测员 。监测员一般由当地熟悉地形的护林员担任 。彭金福和另外一名监测员每天要负责787平方千米的面积,每月薪酬3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