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回家了( 二 )


监测预警是当地探索人象共存的方法之一 。“相对于管理象群而言,及时监测亚洲象活动并发布预警信息来管控人的活动更加现实可行 。”中科院热带植物园助理研究员邓云最早尝试设计监测预警系统,在人象冲突常态化后,监测预警就发挥着类似“天气预报”的功能 。
西双版纳州于2019年11月启动建设亚洲象监控预警体系建设,在2020年5月完成前端红外相机、摄像头等设备安装、平台搭建、以及手机APP开发等 。一旦发现有象活动,监测人员就将监测画面上传至APP中,提醒人们避让 。当地居民也根据每天APP的提示,安排割胶、上山采茶、捡菌子等活动时间 。
目前,西双版纳在12个乡镇、38个村委会、115个村小组共布设了红外相机579台,智能广播181套,21套智能网络摄像机 。
截至2021年6月15日,该系统成功识别亚洲象并发出预警585次 。累计拍摄并成功发布预警的亚洲象图片资料5362张,含有其他物种在内的影像数据114万张 。通过样本的不断累积,人工智能不断学习,亚洲象的物种识别率达到96%,从识别到发布预警,信息间隔只需12秒钟 。
村民讲述与象有关的故事 。
全国独一无二的防象小学
2020年7月,“短鼻家族”进入普洱市思茅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西双版纳向北进入普洱的亚洲象就越来越多,全国首家防象小学也坐落于此 。
根据“云南发布”2020年8月23日的微博消息,由16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象群“短鼻家族”北上,在2020年7月在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造成1人死亡,危险系数较大 。
这则公开信息所指的“短鼻家族”就是人们熟知的“断鼻家族” 。它们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野象谷,经野生亚洲象专家长期观测对比,鼻子比普通野生亚洲象较短,被标识为“短鼻家族”,后在传播中变成“断鼻家族” 。
2020年8月19日,普洱市倚象镇大寨村书记丁春林和“短鼻家族”打了照面 。丁春林记得,停留在大寨村的19天,那群被称作“短鼻家族”的大象挖开了鱼塘,踩踏、取食农作物,直接造成共计450亩的鱼塘、农作物绝收 。
普洱市思茅区就在西双版纳北部,老百姓对大象的频频到访已经不足为怪 。1992年,一只独象从西双版纳进入普洱市境内,随后新象群不断迁入,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 。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斌介绍,目前普洱市境内已监测到181头亚洲象活动,超过全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一半 。
这里有全国首家防象小学——倚象镇纳吉小学 。2017年、2019年,数量不等的野象群两次撞开纳吉小学的大门,卷起操场上的棕榈叶,又到学生用餐区搜寻食物,幸好发生在暑假,无人伤亡 。
在那之后,思茅区政府投资14万元,帮学校建成一道长24米、高3.2米的防象护栏,加高了围墙 。同时,学校挖掉剩余的棕榈树,更换为火焰木等大象不喜欢的植物,避免大象因寻找食物进入校园 。
纳吉小学校长朱超介绍,学校经常开展防象演练,还开设了野生动物保护课程,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科学看待亚洲象的到来 。
纳吉小学四年级的朱惠相信,“如果人们不去主动伤害大象,大象就不会主动伤人 。”她曾在多次和象的相遇中总结出方法,比如,大象如果无故攻击人,最好往高处跑,还可以用一些东西吸引它的注意力 。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小学,保安正关闭铁栅栏 。
倚象镇纳吉小学学生讲述身边的大象 。
“短鼻家族”在这里生下第一头象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