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1年12月18日 , 以“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为主题的圆桌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学术活动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和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 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知名艺术家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该学术活动也是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FIST项目(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艺术传播学》课程中的创新之举 。
当下 ,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 , 同时也强烈冲击着艺术传播的方式 。艺术和科技之间的聚合正激发着一系列新的艺术创造 , VR艺术、AI艺术、生物艺术、NFT艺术的兴起 , 正逐渐打破艺术的边界和艺术作品的体验方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结构性变革的过程中 , 也孕育着新的艺术传播范式的诞生 。本次研讨会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 , 针对数字文明变革所催生的艺术传播的结构性变化 , 就“艺术媒介的生成”“数字技术语境下艺术传播基础理论的建构”“数字技术语境下的艺术传播的创新路径”三个分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 研讨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 。

“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学术研讨会现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在致辞说 ,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作为我国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机构 , 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国家文化战略 , 而当代艺术与社会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他谈到 , 中心近年来已举办过“超学科视野中的当代艺术”、“新东西方文化交叠中的当代艺术”等跨学科的多次文化艺术研讨活动 , 产生了相当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他希望本次学术活动能就拟定的主题进行深度交流 , 激荡思想 , 结出硕果 。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副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活动 。她指出 , 艺术学科对于媒介的讨论久已有之 , 可以说媒介对于艺术的转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质料-形式”说 。从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 , 到文艺复兴的油画 , 材料成为了艺术最重要的媒介形式 。如今在媒介化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 VR艺术、生物艺术等种种艺术样态兴起 , 艺术作品的传统材料实体正被逐渐消解 , 艺术媒介正在生成物质性的新载体 。加速社会中 , 艺术媒介的变化 , 空间与时间的压缩与重组会给当代艺术带来怎样的变化?人之心灵与身体又在这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陈佳副教授首先梳理了媒介(Medium)的四种词义 。媒介的其中一个词义就来自于艺术家、作家或音乐家使用的材料或形式 。而在当下 , 媒介中的第四个词义“介质、培养基、环境”给媒介研究带了更宏大的视野 。她认为对于“90后”“00后”来说 , 数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进行语言、思维和交往的更为根本的介质培养和环境 。她指出 , 哲学家杜威认为 , 艺术作品的材料不等于媒介 , 只有当材料在被使用的时候 , 根据它的位置、作用和关系 , 并加以综合使用 , 才得以成为艺术中的媒介 。只有在材料被用作媒介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艺术真正的审美 , 所以一切都依赖于材料被使用 , 才能起到其作为媒介的作用 。当今社会数字技术、数字媒介的发展 , 已经超出了杜威当时的想象 , 但是艺术家是否能够真正将数字技术和艺术品的本质进行融合 , 而非仅仅进行一种表面的外在的艺术形式的简单嫁接 , 从而真正展现出人的生存境况 , 创造出新的艺术的内在范式 , 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