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三 )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柴秋霞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和创作经验 , 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当今VR艺术的发展状况并就这领域艺术传播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她指出虚拟空间的建立一定是基于一定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上 ,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软件的更新 , 设备不断的完善 , 艺术的空间也在不停升级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目前的艺术理论难以跟上创作的脚步 。她强调现在很多关于VR的理解其实过于狭隘 , 并不是只有戴着头盔的才是VR , VR是虚拟现实技术 , 所有的包括三维空间的电影、游戏都是VR 。她向大家介绍了以《沙中房间》《爱丽丝梦游仙境》《梦游紫禁城》为代表的VR艺术作品 , 强调了这些艺术作品的互动感 。最后 , 她向与会者介绍了正在负责的郑州打虎亭汉墓的新媒体艺术项目 。打虎亭汉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她带领团队围绕汉墓里面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 , 进行深度提炼 , 创作出了一系列数字技术交互性作品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顾准博士后 , 指出“乡愁”这个词在17世纪的时候是一种疾病 , 需要通过回家来治疗这种疾病 , 这个词从17世纪在西方的语境下到20世纪的今天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 即通过怀念过去来建构当下的某种状态 , 试图去介入当下 。“乡愁”和“怀旧”在中国的理论体系中是不一样的 , 比如说第四代电影导演关注乡愁 , 谢飞的电影是对草原的一种怀乡 , 第五代导演也试图去构建一个乡土中国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怀乡就变成了怀念城市 , 到后期的新力量导演中他们的青春怀旧片里面乡也没有了 , 城也没有了 , 更多的是一种物的代替 。这些电影艺术中的传播现象 , 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

“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学术研讨 , 也是一场基于复旦大学FIST课程的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许多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有关话题的学术研讨之中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周茴萌结合自己在字节跳动的实习经历 , 向大家阐发了网络文学和科技相结合的现状 。她谈到网络文学在国内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市场 , 在2020年7月份光是在移动端阅读网络文学的用户已经超过了5.9亿 , 至少22%的中国人每个月都会通过移动端来阅读网络文学 。字节跳动的网络平台意图调动用户的每一种感官体验 , 不仅是视觉的 , 还包括听觉的 , 他们已经可以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 , 实现网络文学的自动语音朗读 。
在学术活动的讨论环节 , 线上与线下的与会学者、参会同学就“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孟建教授在本次学术活动的总结时指出 , 这次学术活动既是跨学科的碰撞、也是跨学科的“救赎” , 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 , 需要用这种可以称之为“超学科”的综合研究方式来“救赎” 。数字文明 , 简而言之 , 就是用数字技术创造的所有精神产品极大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 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处在这样一个无以复加的媒介化社会 , 深入探讨数字文明时代的艺术传播范式 , 意义十分重要 。孟建教授渴望更多学科的著名专家能参与到中心“当代艺术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方向中来 , 以期为国家的文化战略和艺术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持 。

“数字文明与艺术传播范式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会学者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