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炮轰团车造车,伯与仲,谁是霸道总裁?(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好雨知时节:
探路者的稳健节奏
生产和销售 , 是两种学问 。尤其是在生产链极长的汽车工业 , 跨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公开资料显示 , 团车成立于2012年9月 , 此前是一家汽车交易和服务平台 。2018年11月 , 团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 , 成为国内赴美上市的汽车新零售第一股 。数据显示 , 受汽车行业缺芯等不利因素冲击 , 团车2021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为6110万元 , 同比减少38.9%;毛利润为4680万元 , 同比减少35.1% 。但显然 , 团车对自己的造车项目信心满满 。
正如李想在文章中所表达的 , 很多行业领先者在行业转型和技术转型的时候之所以不成功 , 是因为不愿意再经历“从0到1”的阶段 , 这是大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源所在 , 也是后来者和新势力们的机会所在 。任何企业面向一个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都不可能跳过“从0到1”的阶段 。
“从0到1”这个阶段 , 企业的特长是最重要的 , 管理者的专业特长也是最重要的 , 并以3%的细分市场获取为目标去快速成长和验证 。
在创业的理念上 , 李想是稳中求进 , 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后 , 在沙漠旅行的骏马 。而闻伟更像是冒进勇猛、眼光锐利的鹰 。
李想强调节奏 , 竭力杜绝能力、资源与阶段的错配 。他不仅反感对造车产业的“闻伟式小觑” , 更担心这个欣欣向荣的创投市场一夜之间被勾销 。他作为前浪 , 逐渐成为渴求稳定的那一群人 , 尽管是后进者闻伟口中的“先知” , 是曾经“最记恨的那拨人” , 此刻的李想俨然有自己更想守护的东西 。不是效率 , 不是噱头 。

李想炮轰团车造车,伯与仲,谁是霸道总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漠山如雪:
创业者最需要的是纯粹
可后浪不是不可相信 。当年冯思翰说“增程式电动车简直是胡说八道 , 是最糟糕的方案”时 , 如果李想就此放弃 , 那是不是就没有今时今日的“理想ONE”?企业如果坚持放大长板 , 补足短板 , 不断完善计划 , 今日的李想 , 是否会是明日的闻伟?
没有毅力、勇敢与专业精神的“半路出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 , 都是威胁 。唯有纯粹 , 才是一个创业者最宝贵的品质 。
无论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长途跋涉 , 还是轻盈野性的高空飞行 , 笔者唯一明白的是 , 创业的究极奥义是纯粹 , 是比眼前的利益更多的东西 , 是一心想去做一件事 。
无论外界如何说 , 如何非议 , 如何质疑 , 都要去做——是这样的勇气 。
勇气BUFF之下 , 脚踏实地去做 , 去探索 , 去攻克——是这样的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