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教授傅晓岚:“学术妈妈”的A面和B面( 二 )


在完成“快手”的研究之后 , 我发现这样一个中国故事是可以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的 , 我们选择了孟加拉 , 这是个人口密度很大 , 民风外向、对视频表达接受度高的南亚国家 。在那里我们已经做了两年多的田野随机试验 , 效果也很好 。在疫情当中 , 这些居民经过我们培训 , 使用了这个类似“快手”的APP后 , 他们在新冠疫情中受到的经济上的困难明显变小 , 失业人数也比另外对照组显著的少 。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了 , 尤其是女用户 , 有了这个APP , 她们可以获得更多工作信息 , 也可以在上面兼职 , 可以上网课、做直播也好 , 卖货等等 , 她们对数字技术的自信也增强了 。这也符合我们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论断:未来的互联网能让女性更多自主灵活的实现职业发展 。
“自主灵活”对女性职业发展特别重要 , 拿我自己来说吧 , 在去英国读博士之前 , 我已在东南沿海的某家大型外贸公司和教育机构工作八年了 , 那我为什么在32岁的“高龄”去读博士?因为那时孩子才两岁多 , 不时生病 , 我实在无法在工作中兼顾他 , 我本来想等他再长大点再决定 , 但我的一个大学女老师一直给我寄准备博士的复习资料 , 鼓励我读博士 。她劝说我的第一年 , 我考虑到孩子小没有行动 , 第二年 , 她又来广州鼓励我 , 我又说:“我的孩子还很小啊 。”她回我:“三岁算什么小?三岁孩子足够大了 。”就这样 , 在这位女老师的鼓励下 , 我下定决心出国读一个博士 。
当我坐在英国的大学教室里面 , 我是32岁 , 周围的同学们都比我小10岁 , 如果非要说我这一生有过委屈的话 , 是在那个阶段体会到的 。很长一段时间 , 因为我手里没有发表的英文论文 , 周围人会把我当成什么都不懂似的 , 学术这个领域就是这样 , 论文是硬通货 , 没有论文就是无法证明你的学识和能力 。正常情况下 , 27岁左右应该完成博士训练 , 而我完成的时候已经36了 , 比别人晚了九年 , 这九年的差距 , 差了多少文章啊!
读博士期间 , 因为下午3:30幼儿园就放学 , 我和先生都要博士上课 , 我们没办法接孩子 , 我父母还有婆婆公公都分别来过半年帮忙 , 一年之后 , 就全是我和我先生来照顾孩子了 。一般我的日常是 , 早上七点左右起来做早饭 , 然后送孩子去幼儿园 , 再去办公室(读博士的优势是我不需要9点打卡) , 我工作一个半天 , 下午去幼儿园把他接回家 , 我做饭 , 他自己在房间玩 , 吃完饭我们就陪他玩玩;等他睡觉之后 , 我从晚上10:00又开始工作 , 一般可能要到凌晨一点 , 最晚凌晨两点 。
就这样日复一日 , 那时是真的吃了不少苦 , 记得有天我生病了 , 我丈夫恰好出差去了伦敦 , 我儿子小小的 , 他踩着凳子帮我在微波炉里热牛奶和面包 。我们就住在校园里面 , 我儿子也会在校园里的小卖部去买牛奶 , 他当时还没有柜台高呢 , 我也经常带他去机房、实验室等 , 我的同学们都认识他 , 叫他小狮子王 。
在他三岁多的时候 , 我甚至带他去过我们系主任的就职演说!我当时刚去英国 , 只知道是系里的集体活动 , 我非常想去 , 没想到是如此正式的场合 , 在一个阶梯教室里面 , 我带他进去的时候就有点晚 , 门打开的时候 , 讲台上的教授主任都看见他了 , 而儿子坐在我旁边 , 整整一个多小时 , 他就在那画画 , 真的一句话都没有说 , 下来后系里同事们告诉我 , 他们都提心吊胆 , 担心他突然说一句话什么的……
能把年幼的孩子带到我的工作场合 , 这在之前我工作的外贸公司是不可想象的 , 现在回想起来 , 我一直在做的就是追求我自己的生活的同时能陪伴孩子 , 如果说家庭生活是人的“B面” , 社会生活是人的“A面”的话 , 是学术工作能让我在“A面”和“B面”中比较自由地穿梭 。起初我从外贸公司转行进入学界是希望兼顾孩子 , 我也确实享受到了在学术圈工作时间灵活自由的这个好处 , 以前我是必须朝九晚五打卡 , 或者一旦出差根本顾不上孩子 。而进入学界后 , 孩子家长会我不会缺席 , 孩子生病去医院我也能去 , 当然代价就是我哄完孩子睡觉以后还要工作 , 要能够下定决心把耽误的时间 , 用深夜或周末的时间补回来 。所以我的工作时间是非常长的 , 孩子小的时候 , 我背着电脑和家人度假 , 我边工作边看着我孩子在远处游泳 , 晚上看论文 , 回邮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