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手机行业正面临一场历史性的大洗牌( 二 )


与此同时 , 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哪吒和零跑相继传出赴港上市的传闻 。据悉 , 哪吒汽车完成超20亿元人民币的D轮第三轮融资 , 目前已开启目标估值约450亿元的Pre-IPO轮融资 , 计划于今年内启动赴港IPO 。同样 , 零跑也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了上市材料 , 将在不久后冲刺港交所 。
种种现象表明 , 蔚来不仅面临着营收增速放缓的困境 , 同时还面临着竞争对手正迎面赶上的局面 。此时进军内卷极为严重的手机领域 , 对于蔚来而言或许不是一个好时机 , 多元化的布局将影响到蔚来的主营业务 。
跨界造手机者多半折戟 , 蔚来难逃噩运?
蔚来进军手机市场的目的并不复杂 ,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 , 蔚来造手机似乎并不是为了和主流手机厂商直接竞争 , 而是为了与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协同 。
这与小米和苹果造车的目的不谋而合 。手机厂造车的逻辑很清晰 , 即手机市场已经过度内卷 , 手机厂商们迫切想要寻找一个新赛道 , 而新能源汽车为此提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机遇 。
早在2014年 , 苹果便推出了“泰坦计划” , 正式宣布造车 , 同时还斥巨资聘请了来自福特、奔驰等汽车企业的高管担任其汽车项目负责人 。新能源汽车业务被苹果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 美国投资研究公司Baird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指出 , 汽车市场是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 蕴藏着巨大的长期增长机会 , 苹果进入汽车行业 , 有可能迎来约400亿美元的增长 。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 , 目前苹果已经完成了搭载在第一代汽车上的芯片处理器的大部分核心工作 , 计划最快于2025年发布自动驾驶电动汽车 。
小米也基于类似的目的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 。2021年3月 , 小米宣布拟成立一家公司全资子公司 , 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 , 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
2021年11月 , 小米宣布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正式落户北京经济开发区 , 并分两期建设年产30万辆的整车工厂 , 其中一期和二期的产能均为15万辆 。2024年上半年 ,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将在此下线并实现量产交付 。
不过 , 蔚来进军手机赛道 , 需要应付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
一方面 , 如今手机市场上的竞争惨烈程度堪称“炼狱” , 留给蔚来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 。根据IDC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手机市场跟踪报告 , 2021年第四季度 ,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8340万台 , 同比下降3.5% 。2021年全年 ,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3.29亿台 , 同比仅微增1.1% 。
其中 , vivo以了7100万台的出货量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冠军 , 并占据了21.5%的市场份额 , 而OPPO、小米、苹果和荣耀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名 , 多占市场份额分别为20.4%、15.5%、15.3%和11.7% 。前五名共占据了84.4%的市场份额 , 这意味着手机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 留给后来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
另一方面 , 资金投入对于蔚来而言也是一大挑战 。根据小米财报数据 , 从2016-2020年 , 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费用累计为279亿元 。仅2020年一年 , 华为投入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317亿 , 而苹果也达到了1277亿元 。这对于主营业务正在承受压力且深陷亏损泥潭的蔚来而言 , 在手机业务上的投入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
不仅如此 , 手机和汽车的营销体系有着巨大的不同 , 蔚来严重缺乏造手机的经验 , 需要从零开始打造手机供应链体系及销售渠道 , 而蔚来是否适应手机行业的环境和打法 , 目前仍犹未可知 。
在蔚来之前 , 有无数跨界造手机失败的例子 , 比如格力、360、乐视、联想等都曾有过造手机的经历 , 但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 最终均未能收获太大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