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B站,只隔着一个烤串

夜幕初降 , 上海大宁音乐广场的灯渐次点亮 。
白天一直比较冷清的广场南端 , 傍晚五点一过 , 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便通过扶梯上到二楼 。扶梯的尽头是个小平台 , 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标志性的符号——小电视正静静地等候于此 。如果不熟悉 , 或许会有些好奇 , 但这些陆续到来的客人显然并非如此 。
这里是B站《人生一串》纪录片在上海的第二家官方授权体验店 , 2020年8月开业 。虽然开店之初的火爆场景已经不再 , 但人气依然不差 。即便是工作日的晚上 , 八点左右店内也基本座无虚席 。上月 , “人生一串”上海第四家分店落户浦东 。
在上海 , 以夜生活为特色的餐饮大致有两种模式 , 一种是极富市井之气的大排档或路边摊 , 早期的“彭浦夜市”堪称典型代表;另一种则是连锁经营的典范 , 比如烧烤界的早期网红“很久以前” 。
如今B站开了烧烤店 , 既是打破次元壁的破圈尝试 , 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IP和餐饮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的可能 。
近几年 , 随着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 , 知名IP跨界食品、餐饮业并不少见 。那么 , “人生一串”授权烧烤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全球又有哪些知名IP尝试过授权餐饮?IP授权餐饮的成功 , 能被复制吗?
01走入现实的人生一串
如果没有2018年夏天 , 纪录片导演陈英杰和旗帜传媒总经理王海龙吃的那顿路边摊 , 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在B站大火的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 。
【你和B站,只隔着一个烤串】烧烤的滋滋啦啦声 , 既代表着生活里的真实 , 也是艺术中的美学 。当不同的食物在烧烤架上不断翻转 , 最后撒上佐料端向食客 , 这些画面简直就是美食类纪录片俘获人心的最佳利器 。
你和B站,只隔着一个烤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种视觉和味觉上的美感很容易消弭地域与地域 , 线上与线下的距离 。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 都可以忽略口味上的偏好 , 眼睛和味蕾的享受才是镜头之外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部分 。
2018年 , 《人生一串》第一季在B站播出 , 独特的拍摄视角令其在一众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如今 , 《人生一串》纪录片已经播到了第三季 , 仅前两季播放量就已超过1.8亿次 。
新消费时代 , 流量就意味着有商业机会 。
第一季纪录片拍摄后的第二天 , 片中出镜的“钱锋炭缸烧烤店”店主郭万强就申请注册了“人生一串”的第43类(餐饮住宿)商标 , 后来又扩大商标注册类别至第16(纸品、办公文教)、20(家具及部件)、25(服装鞋帽)类 , 并以“人生一串”为卖点公开宣传 , 甚至还对外招商 。
2020年 , 《人生一串》的出品方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旗帜(上海)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和郭万强打起了商标官司 。当年9月 , 国家知识产权局判定郭万强持有的“人生一串”商标无效 。
商标风波一方面反映出国内知识产权行业的现状和挑战 , 另一方面也让B站在IP确权方面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
目前 , 全国共有5家经B站《人生一串》纪录片官方授权的烧烤店 , 其中4家在上海 , 1家在武汉 。
上海首店是2019年在杨浦开业的大学路授权体验店 , 大学路本身和B站有着相似的特性 , 既是高密度的年轻人聚集区 , 也是很多新消费品牌的登陆点 , 开业至今热度不减 。
有数据显示 , 首店开业三个月时间 , 就接待了4.8万人次的食客 , 最长排队时间长达8个小时 。
IP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情感的连接性 。当B站的粉丝们把在观看《人生一串》纪录片时的感受带入烧烤店时 , 就完成了线上线下、片里片外的情感转移和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