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保守”的崔维星,最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三 )


在经营数据上 , 德邦也一直很难拿出让市场满意的成绩单 。在最近发布的2021业绩预告中 , 德邦表示 , 2021年公司预计盈利0.7亿元至1.9亿元 , 同比减少67%至87%;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 预计亏损范围在1.6亿元至2.7亿元之间 。这也是德邦十年来的首次扣非净利亏损 。
相比于上市之初股价30元的最高点 , 德邦市值如今已经缩水超过60% , 而这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企业收购的兴趣 。
一位接近德邦的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 , 在此之前 , 包括阿里、顺丰等均和德邦高层有过接触 , “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曾和崔维星有过长时间的频繁接触 , 甚至每两周通过视频通话了解德邦运营的最新情况 。”该人士透露 。
实际上 , 顺丰早年打算投入快运业务时 , 就已经有了收购德邦的念头 。但是因为德邦当时“零担之王”地位不可撼动 , 又被外界认为是零担快运领域的“小顺丰” , 顺丰只得作罢 。而在此前 , 菜鸟也和德邦有过接触 , 但是当时崔维星提出“低于200亿不卖” , 最终也没有谈拢 。
而在2018年登陆A股市场时 , 崔维星在上市前夜的答谢会上也专门提到要和顺丰做到“差异化竞争” 。同时崔维星用一句“德邦是48岁的崔维星带着平均年龄35岁的高管在战斗 , 顺丰是48岁的王卫带着平均年龄49岁的高管在战斗 , 这就是两个公司的差别 。”言语间 , 他毫不避讳自己的野心 。
德邦最终还是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一位物流行业投资人向采访人员表示 , 德邦此次选择卖身已经是最好的时机和选择 , “再拖可能价格会更低” 。
连收两家“小顺丰”京东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德邦在物流行业长期积累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藏” , 但“花落”京东 , 既出人意料 , 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
“早在2019年 , 京东就已与德邦有过接触 。”一位物流投资人士向采访人员确认了这一说法 , 不过还没有等来两家的消息 , 2020年8月14日 , 京东先斥资30亿元控股跨越速运 。跨越速运因为拥有航空网络、主打高时效 , 并始终坚持直营模式、服务于B端企业 , 在业界素有“小顺丰”之称 。
次年 , 京东航空浮出水面 。2021年8月3日 , 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信息显示 , 江苏京东货运航空有限公司申请筹建已经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初审同意 。补足航空货运板块 , 在顺丰航空高端件的腹地 , 京东亦是来势汹汹 。
除补短板外 , 对于长板的延长 , 京东也动作频频 。
2022年2月 , 京东完成对达达集团的增持 , 基于本次增持 , 京东将持有达达集团约52%股份 。而在近年来达达的承接之下 , 京东在即时配送领域的优势已然十分明显 。
不过 , 这仍不是京东的最长板 。
2021年9月3日 , 中国物流资产与京东智能产发发布联合公告称 , 京东同意收购中国物流资产9.16亿股股份 , 购买价为每股4.35港元 , 总代价为39.9亿港元 。而今年2月8日-2月15日 , 京东产发又连续4次增持中国物流资产 , 斥资约85亿港元 。至此 , 京东对中国物流资产持股87.19% 。
对中国物流资产的增持 , 京东无疑再次强化既有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 , 中国物流资产是国内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商及运营商之一 , 截至2021年其业务分布于近20个省市、近40个物流园 , 营运了接近200个中大型物流设施 。此外 , 中国物流资产还是国内出租率最高的物流园运营方之一 , 其平均出租率超过90% , 与聚美优品、本来生活、顺丰、小米、博世、格力电器等企业均保持合作关系 。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去年上市之时 , 京东物流提交的上市募资计划用途中曾提到 , 要将募资净额的55%用于投资仓储、综合运输、冷链、跨境、大件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 。纵观不断扩大的京东物流版图之上 , 大件以及强干线的综合运输还未有大力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