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大数据杀熟”再成热词,刘俊海:监管应“替天行道”,消费者要学会固定证据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
近日 ,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 在对16个平台进行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 , 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 。
同一日期的同一景区门票 , 飞猪旅行老用户购买需要360元 , 享受10元红包优惠 , 新用户价格则为355元 , 不享受任何优惠 。
在饿了么平台订购同一饭店的同样饭菜 , 老用户账号不仅比新用户账号少了7元“双重补贴”红包 , 而且配送费也比新用户少优惠0.4元 。
自2018年 , “大数据杀熟”一词登顶当年十大热点话题榜以来 , 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层出不穷 。今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 “大数据杀熟”再成维权热词 , 而监管部门出手遏制大数据“杀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
3月1日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 直指大数据“杀熟”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接受九派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管理规定的出台对整治大数据杀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安全保障权 。另一方面也规范了平台和数字企业的经营行为 。”
同时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整治大数据“杀熟”是一个系统工程 , 既需要监管部门“挺身而出” , 消费者理性消费 , 同时也得有商家平台的慎独自律 。
3.15“大数据杀熟”再成热词,刘俊海:监管应“替天行道”,消费者要学会固定证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话刘俊海 。
【1】“大数据杀熟”源自商家不厚道和监管盲区
九派新闻:为什么会出现大数据“杀熟”现象?
刘俊海:第一是平台和电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 消费者对你矢志不渝 , 你应当对消费者怀着感恩之心才对 。但实际上 , 你对商家越忠诚 , 被宰得越厉害 , 你要是第一次采购它的商品服务 , 还能稍微便宜一点 , 等到第二次 , 价格就贵了 , 这就是商家的不厚道 。
另一方面的原因 , 还是监管有漏洞 , 监管有盲区 。大数据杀熟不仅仅是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 , 不是你们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认赌服输 , 监管者管不着 , 不是这样的 , 监管者应该发挥监管职能 , 不然大数据杀熟会愈演愈烈 , 成为各个行业的潜规则 。
九派新闻:为什么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 , 掉入“杀熟”陷阱?
刘俊海:作为消费者 , 和电商平台处于信息不对称 , 消费者自己不知道自己被杀熟了 , 还认为自己是忠诚的会员 。平台不鼓励你忠诚 , 你忠诚度一高 , 他就从奴隶到将军了 。商业平台正是利用消费者正常的商业认知逻辑 , 大客户老客户应该便宜 , 至少不应该更贵 , 但恰恰相反 , 他利用你这种常规思维方式 , 来个措手不及 。
九派新闻:你认为 , 监管部门应该怎么管?
刘俊海:“放管服”三个字都要抓 , 都要硬 。“放”是简政放权 , “管”的是事中事后监管 , “服”要付出温度 。
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 , 消除监管盲区 , 市场会失灵 , 监管者不该失灵 。当市场失灵的时候 , 监管者必须挺身而出 , 替天行道 , 勇于担当 , 一定要用好用够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 , 激浊扬清 , 惩恶扬善 , 满心赤诚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 旗帜鲜明制裁打击大数据杀熟的不法经营行为 , 彻底制止好人受气、坏人神气 ,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 。
【2】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 应学会固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