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了三年的老本 海底捞一次全亏了( 二 )


而据国信证券测算 , 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 , 跌破该数值 , 即意味着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
与此同时 , 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额也在下滑 , 从2020年的110.1元降至2021年的104.7元 。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 低至95.7元 。
【攒了三年的老本 海底捞一次全亏了】另一方面 , 海底捞一直采取重资产自营模式 , 短期内大量开店 , 也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 。2021年 , 海底捞物业租金成本同比增长44.7%、员工成本同比增长53.6%、原料成本同比增长46.3%、水电开支也同比增长49% 。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 , 海底捞新开店的盈亏平衡期和回报期均较以往更长 , 新店打平时间由2019年的4个月延长到2020年的7个月左右 。在去年6月的交流会上 , 海底捞管理层也确认 , 新店回本周期比2019年要长 。
到去年11月 , 海底捞不得不及时止损 , 作出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的决定 , 这其中有不少就是2020年和2021年新开的店 。这个决定呈现在业绩公告中 , 是出售物业、厂房、设备及其他无形资产亏损等超37亿元 , 相比上一年剧增34.5亿元 。
业绩公告显示 , 到2021年年底 , 海底捞门店总数为1443家 , 年内关闭了276家门店 , 其中 , 有260家永久关闭 。海底捞把原因归结于三点:一是部分商业区尚未达到成熟期 , 长期客流量相对较低;二是经营业绩不理想 , 业绩提升需要更多周期;三是附近的海底捞餐厅密度高 。
此前 , 海底捞也已明确 , 将适时收缩业务扩张计划 , 若门店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 , 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店 。
海底捞为什么不“香”了?
然而 , 在这场大收缩中 , 海底捞暴露出来的问题 , 不仅仅是扩张之殇 。
从2018年到2021年 , 海底捞的翻台率连续走低 , 分别为5.0、4.8、3.5、3.0 。除去过去两年叠加疫情反复和扩张分流的影响 ,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 , 在产业供应链成熟、消费者偏好变化、竞争对手崛起的大环境下 , 海底捞正在失去吸引力 。
“2018年之前 , 海底捞在火锅赛道里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对手 , 但近几年巴奴、捞王、周师兄、七欣天等一众地方火锅品牌 , 对海底捞的冲击不小 。”李应涛认为 , 餐饮行业供应链成熟度和数字化的明显提升 , 给了新品牌走向规模化和连锁化、趁势崛起的机会 。
过去两年 , 主打川式火锅品类的巴奴、周师兄、珮姐等网红火锅品牌 , 均赢得资本青睐 , 接连拿下亿元级大额融资 , 拉开扩张的序幕 。主打粤式火锅的捞王和主打海鲜火锅的七欣天 , 则正在抢滩上市 。
它们的门店规模虽然不及海底捞 , 但单店效率并不差 , 在细分品类的优势明显 。
某咨询机构数据显示 , 2018年至2020年 , 巴奴营业额增速保持在15%-25%/年 , 其位于北京的首家门店客单价高达160元-180元 , 但翻台率有4.5-5.5 。捞王和七欣天虽然翻台率不及海底捞 , 但客单价比海底捞高出15元-30元 , 因此总体营收情况不错 。
攒了三年的老本 海底捞一次全亏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百观科技分析师毕名怡向开菠萝财经分析 , 影响餐饮品牌口碑的三大因素 , 是口味、服务和性价比 。“超预期的服务在早期可能会带来一定新鲜感 , 但长久来看 , 口味和性价比更受消费者关注 。海底捞一直以来在口味和产品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爆款 , 性价比也不算高 。”
前不久 , “顾客吐槽海底捞毛肚41元半份仅7片”的话题登上热搜 , 关于海底捞“贵了、量少了”的评价也纷至沓来 。2020年 , 海底捞菜品价格曾一度上涨6% , 但很快引发消费者不满 , 随后 , 海底捞道歉并表示恢复原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