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率先开启无人驾驶时代!当技术跑过法律,有哪些障碍亟待清除?( 三 )


2021年1月 , 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 , 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 , 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 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此外 , 上海、深圳等地 , 也在积极探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合法、合规性 , 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法规 , 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向前发展 。
“无人驾驶行业具有特殊性 , 需要高度关注与制度法规的衔接 。在正式商业化上市之前 , 会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标准、制度、政策、规则、法律的探索 。”百度交易及合规法律部法律顾问沈萌律师表示 , 在这个过程中 , 对运营公司设定哪些制度、对安全员有哪些要求、地勤人员配备多少量、云端安全是一个什么样的配比方式等 , 都要进行探索和论证 。
驶向未来的无人驾驶
仍需面临三大拷问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 预计2022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可达100.4亿元 , 2025年前后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契机 。
数据还显示 , 公共交通和旅游自驾是受访消费者了解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领域 , 分别占比57.9%53.9% 。此外 , 货物运输与环卫清洁也是无人驾驶汽车使用的重要场景 。而无人驾驶技术在零售行业的应用则是今后值得供应商及消费者思考和探索的领域 。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亦庄的一小步 , 期待未来的一大步 。
北京率先开启无人驾驶时代!当技术跑过法律,有哪些障碍亟待清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驶向未来的无人驾驶 , 仍然需要面临上路权、驾驶安全、信息安全三大拷问 。
关于上路权问题 ,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代现峰分析 , 无人驾驶的上路权问题其实就是无人驾驶经营主体的权利如何行使以及什么时间能够行使的问题 。
代现峰表示 , 众所周知 ,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术语 , 它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 而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 。因此 , 当我们把无人驾驶经营主体的法律义务或者说应当承担的责任弄清楚了 , 它的上路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法律有时虽然滞后于科学技术 , 但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使用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保障 。伴随着我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 , 与其相应的法律修订工作也亟需解决 。无人驾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但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市场应用 , 考验的是立法者的经验和智慧 。
为此 , 代现峰建议 , 一是无人驾驶车辆经营主体的民事责任承担 。无人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使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交通事故 , 而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如何依法获得赔偿是修订重点 。如无人驾驶车辆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商业保险问题应予以解决 。这方面主要涉及无人驾驶车辆所有人能否成为保险主体 , 即适格的投保人 。但更多的是保险合同条款的制定、修改以及保险费率测算等经济问题 。
二是无人驾驶车辆经营主体的行政监管 。法律、法规应对无人驾驶车辆经营主体的行政监管做出相应规定 , 如无人驾驶车辆经营者的法律定义 , 市场准入、运行及有序退出等 。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无人驾驶车辆一旦违反道路安全相关法律规定时 , 应当如何接受行政处罚的问题 。如无人驾驶车辆因超速、闯红灯等违法情况是否应被记分处罚?记分对无人驾驶车辆是否有效?无人驾驶车辆违法更多的是技术原因 , 监管部门也无法采取传统的方式 , 即通过驾驶员学习、考试及驾驶证的吊销实现有效监管 。而这些问题恰恰涉及道路交通行驶主体的平等对待问题 , 对法律修订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