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行业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私募行业( 二 )


如今 , 林鹏领衔的和谐汇一、中信加持的远信资本 , 也都走在平台型资管公司的道路上 , 为下一波“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提供拎包入住、上手直接做投资的选项 。
但这种省力的方式 , 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创业需求 , 更何况在很多平台上也依然存在残酷的淘汰机制 。比如全球最大的MOM型平台私募千禧年基金(MillenniumAdvisors) , 内部的淘汰机制就非常严格 , 旗下孵化着200多个基金经理 , 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 , 仅2021年淘汰了其中近50个团队[1] 。

中国私募行业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私募行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MillenniumAdvisors办公室一角 , 图片来源:MillenniumAdvisors
所以 , 尤其是对于一帮中生代冲劲十足的明星基金经理来说 , 入驻平台未必是最主流的选择 , 很多人还是选择亲力亲为做好一家跟着自己姓的私募基金 。
02精通级: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单干是最常见的模式 , 毕竟有了名气 , 有了认知度 , 从头支棱起一片自己的天地是最自由的事情 。这种以一个核心人物而构建起来的私募基金 , 通常被大家叫做“金字塔型”私募 。
这种创业模式 , 对站在塔尖的基金经理来说 , 挑战通常都要比原以为的要大得多 。主要是基金经理做私募老板 , 最终考验的是CIO+CEO的双重能力 , 既要管钱又要管人 , 两头都要抓 , 两手都要硬 。
在投资端 , 基金经理自身的能力圈 , 往往会决定整个团队的天花板 , 旱时旱 , 涝时涝 , 没有公募大平台那种保收的说法 。在管理上 , 自己还得从头带一个小团队出来 , 建立起自身的组织和文化 。
而很多时候 , 投资和管理对人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擅长投资的基金经理们研究了那么多企业基本面和企业家的管理方式 , 但毕竟还是“纸上谈兵” 。在组合里加仓减仓 , 和在公司里留人走人 , 考验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 。
前者是专才 , 要深度 , 后者是全才 , 要广度 。做好投资 , 得有一定的钝感 , 不能对市场的每一个细节都过于敏感、过度反应;但做企业的管理者 , 反而要相对敏感 , 要注意到组织建设和公司治理的每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自己和研究员的关系、如何突破核心渠道的销售资源、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公司品牌、如何应对净值波动下的各方压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
这对一个投资出身的人来说 , 就是要让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 整整齐齐地面对开公司的种种问题 。
2018年底 , 笔者曾和一个公募出身的私募老板聊过公募和私募的差别 。那时候 , 市场上哀鸿遍野 , 几乎所有机构都顶着不小的回撤 。这位年过四十的基金经理叹息道 , “公募就是温室 , 你的周围、你的侧面、你的背后都有人保护着你 , 但做私募就是到了一个丛林 , 到了UFC的八角笼 , 要活下来就不能停止战斗 。”
在公募的时候 , 市场行情不好 , 除了把投研做更好之外 , 也就是偶尔被PR要求做个市场点评 , 被市场拉去做个现场路演 , 只要主动卸载支付宝和天天基金 , 就可以对评论区的痛骂装看不见;同事也多 , 总有那么一两个可以跑出业绩 , 给公司拉点规模 , 年终带大家“共同富裕“” 。但做私募 , 一旦年景不好 , 四下无人 , 就只有自己 。
在如今私募圈群雄逐鹿的环境里 , 没个承受三五年折腾的心理准备和抗压能力 , 很难把创业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从创业到放弃的基金经理 , 也不会止于富国于洋一人而已 。

中国私募行业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私募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