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碳中和”战略( 四 )


36氪:减排是有成本的 , 有些动作可能没有办法带来收益 , 从公司层面推动碳中和 , 怎么做到平衡 , 保证成本可控?
许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 我们希望带着业务的逻辑 , 动态去看腾讯碳中和这件事 。翻译一下就是 , 腾讯并不把减排当成成本 , 而是希望通过减排的过程 , 探索出商业逻辑 。
很多人认为“温室气体减排”有点像以前的环保产业 。环保的特点是 , 你排了多少 , 你就交多少排污费 , 这就是成本 , 但温室气体减排 , 实际上是能带来潜在效益的 。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能效” 。为什么大家把能效当成减排的第一优先级?就是因为能效是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的:节能的同时 , 不光是减排了 , 还省钱了 。只要能够达到比较合适的投资回报率 , 就能既带来社会效益 , 又降本增效 。
36氪:您刚才谈到试错 , 有一些投资清洁能源方面的探索经验可以分享吗?
许浩:一个新的领域 , 会很多模式理论上可行 , 实际上没人做过 。如果你去探索 , 可能会成功 , 也有可能不会成功 。
举一个例子 , 我们在探索农村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绿色权益可行性 。这个已经推广了很多年 , 就是国家补贴一点 , 农民自己付一点 , 在屋顶装光伏 , 有一个大概的投资回报周期 。
【腾讯的“碳中和”战略】但这个模式的典型问题是:绿色权益是很难被计量的 。如果一个农户家里装了5000瓦光伏 , 一个小时发电峰值5度 , 一年能发1000个小时 , 那就是5000度电 。但随便一个火电厂一年都是几亿度电 , 农户是没法把自家的电作为绿电卖回给电厂的 , 体量太小了 。
所以我们近期就在和很多机构探索 , 如何建立绿色权益机制 。比如能不能让整一个县的分布式光伏加起来 , 看作一个虚拟的集中式电站?把用户多发的电卖给电网 , 一户一年就能多个几百甚至几千元的收入 , 这就把收益提上去了 , 也顺应了乡村振兴政策 。机遇远大于挑战
36氪:SSV部门现在怎么规划自己的业务和人才分配的?
许浩:我们刚刚讲了很多腾讯自身的碳中和路径 , 但SSV部门设定的目标超越了这个范畴 。
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 其实不是碳排放强度或者是绝对值特别高的企业 , 未来潜力更大的还是对外的部分 。对外的业务层面 , 我们会分成三个方向:消费端、产业端和社会端 。
消费者端 , 也是腾讯基因里比较擅长的 , 我们会探索怎么向C端用户推动低碳生活方式;
产业端 , 是指我们怎么发挥数字化转型能力 , 帮助钢铁、水泥、电力这些高耗能企业更好地做低碳转型;
社会端 , 是指社会中需要的低碳的核心技术 。碳中和一个最大的挑战是 , 当前技术路线还不是十分明确 。二氧化碳减排的相关技术 , 比如光伏的稳定性、碳捕捉与封存、储能、新材料等等 , 都还在早期 。
36氪:现在有发现一些有潜力的新技术吗?
许浩:我们在《报告》里也提到的一个新技术是碳捕捉和封存(CCUS) , 这对未来低碳事业很重要 。
中国跟欧洲最大的区别 , 就是煤的消耗量非常大 , 国内一年消耗42亿吨煤 , 欧洲主要是天然气 。同样的热量 , 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是煤的一半 , 但也不可能煤一下完全不用了 , 所以一定需要CCUS 。
我们目前和冰岛的公司Carbfix达成了合作 。他们的核心技术是把二氧化碳和水注入到火山岩中 , 火山岩里是碱性环境 , 二氧化碳溶于水是碳酸 , 二者融合后可能3-4年就能够矿物化 。未来我们想看看这个技术是否在中国能实现 , 现在正在国内开展试点 。